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扶苏

扶苏


拼音 fú sū

简拼 FS

词语解释

扶苏[ fú sū ]

1.亦作“扶胥”

2.树名

3.古代兵车上的藩盾

4.扶助


引证解释

1.亦作“扶胥”

2.树名

《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毛 传:“扶苏,扶胥,小木也。”

马瑞辰 通释:“《释木》:‘辅,小木。’小木即木之名。钱大昕曰:‘扶、辅声义皆相近,长言为扶苏,急言为辅。’其説是也……胥、疏、苏叠韵,古通用。”

3.古代兵车上的藩盾

《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 汉 郑玄 注:“藩盾,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与?”

孙诒让 正义:“云今之扶苏者……惠士奇云:‘苏与胥古文通,故扶苏一作扶胥,盖秦汉间语,周之藩盾也。建之乘车,以蔽左右;军旅会同,前后拒守,在车两藩,故曰藩盾。’”

《六韬·军用》:“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卫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

4.扶助

《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南朝 梁 陶弘景 《华阳颂》:“重离儻或似,七元乃扶胥。”


网络解释

1.扶苏 (秦始皇长子)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常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仁,有政治远见,经常劝谏其父亲,后因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死前诏令扶苏即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以始皇身份赐死扶苏扶苏遂自尽。

2.扶苏 (汉语词语)

扶苏,亦作“扶胥”,是一个汉语词汇。可作为花木名、武器名、动词,人名。《诗·郑风·山有扶苏》有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毛 传解释说“扶苏,扶胥,小木也。


英语翻译 Fu Su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二人提前会小妹(打一秦朝人名)
谜底:扶苏
解析:“二人”合为“夫”字,“提”字的前半部分为“扌”,“小妹”别指“苏小妹”。

谜面:东坡杖(木名)
谜底:扶苏

扶苏造句

  • 1、意思不同,扶苏城又称扶胥城,有扶助之意,是五百年前的辛德忠烈帝为纪念辅佐辛德王朝中兴,征南战北的太傅聂成所筑之城。
  • 2、扶苏重重地为老人磕了三个响头,拜辞而别!临行前,扶苏默默地看着呆了多年的小院,仍然是那么的清静、那么的芳香。
  • 3、奚山望岁三百年,公子扶苏胡不归。前世今生一双人,生死轮回未央情。书海沧生
  • 4、章邯一夜未歇心中气恼见这使者面带微笑于城下远远的望着自己,分明是扶苏令其来取笑自己打击己方士气。
  • 5、群山环绕,绿草如茵,苍劲的古树拔天而上,枝叶扶苏,苍翠的树叶蓊蔚洇润,宛若晶莹剔透的墨玉。
  • 6、一言既出,群臣震惊,众人显然是根本没有想到年仅十一岁的扶苏竟然有这般长远、明卓的见识,这番妙论便是朝中不少重臣都想不出来的。
  • 7、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经
  • 8、这等诛心之论直接把扶苏推到了聚光灯下。
  • 9、扶苏也是一惊,按照当时的习俗,国丧朞间是不能进行军事行动的,如果华阳太后现在就驾薨,那么伐赵之事就会延后。
  • 10、扶苏公子果然气度不凡,如果日后有扶苏公子来统一天下的话,百姓们肯定会过上好日子,不会再受战乱之苦。
  • 11、这深山里到处都是枝叶扶苏,可此地却只有一棵大树,周遭均是矮小的草木,衬得这株如君王亲临,俯瞰众生。
  • 12、我罗霖虽然深受大秦先帝与太子扶苏重若泰山之恩,然而我却并无称帝称王之心。
  • 13、水,花木扶苏,50多栋造型别致的别墅鳞次节比。
  • 14、洛溪示意孔麟站在另外一边,让萨其马看护还在昏迷状态中的扶苏,自己拉着苏渝走向门口。
  • 15、始皇三十七年末,相李斯与寺人赵高诈书始皇帝之遗诏,矫令以原本的储君公子扶苏自尽,胡亥继位,是为二世。
  • 16、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卫兵鲁苍在长城上纵目远望。
  • 17、草地上捏面团似的拔地而起出几株大树,通体翠绿,枝叶扶苏,结满了金色的苹果,缠绕大树的藤蔓上也挂着数不清的银色葡萄。
  • 18、夕阳如血,染红大地,分不清哪是大地,哪里是血;枝叶扶苏,盎然春意,蜿蜒扑向远方,看不到尽头。
  • 19、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
  • 20、可是扶苏仁弱,接到假诏书,不辨真伪,便欲自杀。
扶苏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