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致良知
zhìliángzhī

致良知



简拼 ZLZ

词语解释

致良知[ zhì liáng zhī ]

1.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引证解释

1.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网络解释

1.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英语翻译 Conscience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致良知造句

  • 1、即便不是宗教,而仅仅是走王阳明的“下倾路线”,也是需要“致良知”,不仅要读经,还要履践。
  • 2、夫子问他何为致良知,又如何知行合一。
  • 3、明心致良知,斯文幸未丧。
  • 4、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 5、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 6、当然,王学不是孟学的重复,孟子不谈知行关系,而守仁倡知行合一;孟子言良知,守仁主致良知;孟子的良知说归于存心养性,而守仁的致良知则在明体达用,如此等等。
  • 7、若概云致良知,不加问学功夫,将至于臆见为良知,其去道也远矣。
  • 8、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
  • 9、虽然商人终日从事买卖之事,但只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问心无愧,也不妨碍他成为圣人贤达。
  • 10、一说,他慨叹道: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 11、实际上,稻盛和夫的这种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哲学。500年前,王阳明悟到了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分。也就是说,我们人心中的良知即是天理,只要按照良知做事就是行天道。用良知来判断和应对一切,把良知发挥到极致,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稻盛和夫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的经营哲学思想,正是受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启发而形成的。
  • 12、当网络舆论渐渐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时,当那些大V对于社会事件侃侃而谈,我们也许会自觉又不自觉的影响。而我们又需要怎么面对这些舆论呢昔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而今面对纷繁舆论,我们也需如阳明先生进行思考,在自己心中竖起一杆秤,即是自己的良知,所谓致良知,用良知,用自己的良知去评判,最后对事件有自己独特理解。
致良知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