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寒冻
hándòng

寒冻


拼音 hán dòng

简拼 HD

词语解释

寒冻[ hán dòng ]

1.严寒冰冻。受寒挨冻


引证解释

1.严寒冰冻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月寒冻,有死者。”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先夫人备极劳苦,躬亲养育,截长补败,以御寒冻;质价市米,以给脯旦。”

明 唐顺之 《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至在天津时,值仓粟空,又寒冻,餉道阻,军无所食。”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一阵的细雨,一阵的出山风,再加上昏夜,以及这山岳地带秋天例有的寒冻,市面上已经没一点活气了。”

2.受寒挨冻

《新唐书·钱徽传》:“时大雨雪,士寒冻,徽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


网络解释

1.寒冻

寒冻,拼音hán dòng,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寒冻造句

  • 1、夏至来到,寒冻你的忧愁,冰封你的烦恼,冷藏你的回忆,升温你的爱情,火热你的亲情,加速你的友情,祝你夏至日,万事如意,清新舒畅。
  • 2、专家分析,漫长的冰川运动和滑动,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扎尕那地区独有的冰川地貌景观。
  • 3、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大暑悄然到,注意保健康;冬病可夏治,盛夏别着凉;水是生命本,暑朞多热浪;清热又祛暑,睡眠保安康;大暑也无他,养生喜洋洋。
  • 4、无畏风,也无畏雨,艳阳之下,暗自垂泣,寒冻亡时,踽踽独行,既无人眷顾,亦无须受苦,人人口中所唤的废物,然而这样的废物却令我向往。宫泽贤治 
  • 5、寒冻为高山与冰缘气候中,常见的环境因子,冻融作用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地形营力。
  • 6、她自携清风,脚踩冰霜,踩走了冷风,驱走了寒冻,用自己的温暖来包裹这逐渐复苏的世界。
  • 7、第二天,我冒着寒风走出家门,风撕扯这一切。扯得树枝发出声声伸吟,湖面因寒冻也发出声声结冻的清脆声。我不禁地打了个冷战,身子上的汗毛更加直立,双手自主地紧缩起来。
  • 8、等到端午节时,其他杏树在寒冻中仅存的几个残果还青涩难吃时,我家的甜核杏成熟了,满树的杏子招招摇摇,引得好多孩子围着大树吮手指咽口水。
  • 9、如果说我是屋檐下的一只小鸟,那么您就是那结实的屋檐,我的每一根羽毛都凝结着您的深请抚爱和淳淳教导,谢谢您,母亲!我简直不敢想象,寒冻腊月,您是怎么穿着这单薄而又破旧地衣服度过这寒冷的岁月?妈妈您的付出,你的朞盼只为我们的成长。
  • 10、面临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寒冻,而是整个冬天的冰霜和雨雪。
  • 11、风是什么?风是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的温柔;风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干练;风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念;风是寒冻千尺的霸道。
  • 12、溪水断流寒冻合,野田飞烧晓霜干。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怀亲眼欲酸。
  • 13、无畏风,也无畏雨,艳阳之下,暗自垂泣,寒冻亡时,踽踽独行,既无人眷顾,亦无须受苦,人人口中所唤的废物,然而这样的废物却令我向往。宫泽贤治
  • 14、滴水穿石,需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方能成其业,穿其石;冰冻三尺,需一毫一厘,天长地久,方能蓄其寒,冻彻心骨;越甲吞吴,需一兵一卒,方能雪其耻,三千兵马灭精吴!养精蓄锐,厚积薄发,这是一种智慧。
  • 15、老师,是黑暗中的明灯,指引我们方向,是冬日里的一杯热茶,温暖我们寒冻的身心;老师,像父母般对我们关怀备至,又像朋友般于我们谈笑风生;老师,是执着的春蚕,是默默奉献的春风,付出却不求回报。老师,我爱您!
  • 16、秋不会忘记春的魅力,即使寒冻苦刑之后,也要再一次拔节绽放,不会因自身的伤疤而不思上进,不会因纠结的大变身而唏嘘不已,因为她是过来人,周而复始是大自然写给她的座右铭,持续生长是雍容大地赐给她的最大本领。
  • 17、那个使他奉献自己,以促使其早日实现的主义,将不受所有法律的订立和法律的破坏所左右,而日渐茁壮成熟就像土里的种子,不管冬日的寒冻,夏日的干旱,仍然将它饱满的谷粒献给人类那样。庞陀彼丹
  • 18、父亲,如寒冻中的火焰,送来温暖,驱走我身体上的寒冷;父亲,似黑夜里的明灯,驱赶了我内心的恐惧,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父亲,像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给予我安全,让我安心。
  • 19、你看那苍茫的高原,万里绵延的雪山经年寒冻,不禁慨叹此处可会有生灵?然你可见过雄壮的藏羚羊?黑白相间的角,强健而匀称的四肢,灵光闪现的双眸,无一不是强者的姿态。
  • 20、但是又不像冬天那样凌寒,冻的人发红,是很凉爽又带着冰凉的感觉,就是一颗炽热的心,火辣的性格,也会被小溪的水给同化的。
寒冻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