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修禊
xiū

修禊


拼音 xiū xì

简拼 XX

词语解释

修禊[ xiū xì ]

1.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引证解释

1.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三国 魏 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按古人临水修禊不只行于春季三月,亦有行于秋季七月者,然以春禊为常。参阅《宋书·礼志二》

《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羲之 《临河叙》曰:“永和 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 会稽 山阴 之 兰亭,修禊事也。”

宋 张耒 《和周廉彦》诗:“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緑浮堤。”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节,也便是我们绝好的野餐时期。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余韵,而且有趣。”


国语辞典

1.古时一种濯除不洁的节日。于阴历三月上巳日,临水洗濯,借以祓除不祥

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宋·张耒〈和周廉彦〉诗:“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绿浮隄。”


网络解释

1.修禊

修禊,古代传统民俗。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晋唐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越城区)的兰亭修禊和长安曲江修禊最为著名。殷周以来,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一。《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


英语翻译 to hold a semi-annual ceremony of purification

德语翻译 das Fest der lichten Klarheit (chinesisches traditionelles Fest; der 3. Tag des 3. Mondkalendermonat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修禊造句

  • 1、像着名的竹林之游、兰亭修禊、西园雅集,文人都带有休闲交流的宽松。
  • 2、是因在清初,先为王文简赋冶春社处,后卢转运修禊于此,因此“虹桥修禊”。
  • 3、对于“修禊事”,一般都解释为“修禊的活动”,按照一些工具书的解释,“修禊”,即古人于三月三日在水边祓除不祥的风俗。
  • 4、上巳修禊,赋诗太白楼。
  • 5、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 6、当时,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他们在酒杯里倒上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
  • 7、建国数年,七八纵横,抗战五旬,于此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于此畅谈革命之丰功,抗战之伟绩。
  • 8、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盆中兰蕙枝,繁蕊争开修禊日,游人正是到家时。
  • 9、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 10、修禊是古老风俗。
  • 11、修禊是古代的风俗。
  • 12、如三月三,是上巳,要修禊,去水边浣涤秽气。
  • 13、此实为后世上已修禊风俗之滥觞。
  • 14、又,前辈论王羲之之作修禊叙,不合用丝竹管弦。
  • 15、古时,天齐渊又是上巳修禊之地。
  • 16、由于张良洞曾为清初兵备沈荃修禊之地后任知州逐渐辟建成大成殿三楹,环以斋舍,有亭有堂,有轩有圃,间植花木,渐为拜谒游览之胜地。
  • 17、然后是几位姑娘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跳起了修禊舞,她们时而甩动水袖,时而扭动腰肢,那姿态婀娜极了!接着,几位姑娘端着一个水瓶,拿着柳枝蘸水洒向每一位宾客,祝愿宾客吉祥如意。
  • 18、遥忆仲春佳节,上巳芳辰效濠濮之观鱼,步兰亭而修禊
  • 19、修禊事、郊垧寻胜,特邀君出。
  • 20、友昆同揽美,修禊想前贤。
修禊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