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汝窑
yáo

汝窑


拼音 rǔ yáo

简拼 RY

词语解释

汝窑[ rǔ yáo ]

1.亦作“汝窑”

2.北宋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境内,古代属汝州,故名。元佑初年曾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与官窑、钧窑、哥窑、定窑合称五大名窑。所产瓷器,胎骨深灰色,釉色近于雨过天青或淡白,釉汁莹厚滋润,或有棕眼隐纹像蟹爪。亦指汝窑所产瓷器


引证解释

1.北宋 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境内,古代属 汝州,故名。 元祐 初年曾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与官窑、钧窑、哥窑、定窑合称五大名窑。所产瓷器,胎骨深灰色,釉色近于雨过天青或淡白,釉汁莹厚滋润,或有棕眼隐纹像蟹爪。亦指汝窑所产瓷器

《说郛》卷十八引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窑器》:“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窰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窰为魁。”

《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一边设着斗大的汝窰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砚旁放着一个北宋汝窑秘色笔洗,一个永乐年制的剔红嵌玉笔筒。”


国语辞典

1.宋河南汝州所造的瓷器。其釉色以淡青为主,器身通体有极细的纹片


网络解释

1.汝窑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汝窑造句

  • 1、赏品包括定窑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其他的有汝窑、钧窑、官窑和哥窑。
  • 2、汝窑:具体窑址还没有被发现,只有瓷器流传,主要作品为珐琅彩瓷。
  • 3、汝窑窑址宝丰以生产玛瑙而闻名,其劣等品或下脚料完全有作釉的可能,玛瑙入釉足见其奢华,但于成分无益。
  • 4、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而刘易见到的这件就是玉壶春瓶。
  • 5、汝窑和官窑是北宋时朞的两大名窑。
  • 6、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
  • 7、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 8、北宋为宫廷创烧的玫瑰紫四方花盆,亦有被誉为“汝窑为魁”的天青釉圈足洗和粉青釉撇口碗等珍品。
  • 9、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 10、一个叫汝窑盘,它是北宋时朞的茶壶,质地非常坚硬,到现在一点磨损的痕迹也没有,完好如初。
  • 11、嗅到绽放在北宋王朝汝窑莲花碗的那一抹芳香了吗?那朵花中,有如画的风景,也有似锦的浓情。
  • 12、到了宋朝,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其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13、此书主要讲述了青帝之女天青因天曲传嵇康,使天曲成为人间不灭的正气而被贬下凡,化为汝窑青瓷。她先后经历秦哥、宗泽、岳飞、文天祥等人之手,追随各位主人公谱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 14、汝窑以它的天青色缓缓地照着中华的历史,在其中投下温和然而耀眼的光。
  • 15、你个小兔崽子!你把我那个汝窑的青天釉花纹盘弄哪去了?不是又打碎了吧?这次一定要好好教训你!
  • 16、结合汝窑豆绿釉烧制,整体造型古朴大方,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审美艺术的汝窑新瓷器。
  • 17、它利用本地特有的陶瓷原料,采取汝窑生产的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烧制而成。
  • 18、江虮子抱了竹叶青进来,拿两只汝窑白瓷盏斟上。
  • 19、其中包括一件宋汝窑罐;一件清光绪仿官釉琮式瓶;一件清珊瑚红釉描金雕花鸟纹蒜头灯笼瓶。
  • 20、一位女士花5万元买的瓶子被专家鉴定为“河南烧的仿汝窑琮式瓶”,看她一脸失望,专家安慰说:“喜欢就留着,不过以后别乱买了。
汝窑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