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承旨
chéngzhǐ

承旨


拼音 chéng zhǐ

简拼 CZ

词语解释

承旨[ chéng zhǐ ]

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2.接受圣旨

3.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引证解释

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詔狱,免为庶人。”

晋 张华 《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

2.接受圣旨

《新唐书·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甫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

3.官名。 唐 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 宋 元 仍其制。 元 赵孟頫 曾为此官,世称 赵承旨。明 废。参阅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又 五代 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 宋 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国语辞典

1.承接圣旨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

明·陈与郊《昭君出塞·第一折》:“守宫的,快请你王娘娘承旨!”


网络解释

1.承旨

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 光 望不受女,承指劾 德 诽谤诏狱,免为庶人。”

晋 张华 《博物志·杂说上》:“ 王莽 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承旨造句

  • 1、帝后并尊,自古未见,群臣震惊之余却无人敢有二言,三公之下,望风承旨
  • 2、翰林学士承旨杜让能宿直禁中,闻之,步追乘舆,出城十余里,得人所遗马,无羁勒,解带系颈而乘之,独追及上于宝鸡。
  • 3、丙申,吕文德超授太尉、京湖安抚制置屯田使、夔路策应使兼知鄂州,李庭芝右文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两淮安抚制置副使、知扬州。
  • 4、江南国除,授殿前承旨,辞不拜。
  • 5、承旨,权度支使。
  • 6、末叶陵迟,礼教弥衰,承旨则顺,忤意则违。
  • 7、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
  • 8、改翰林学士承旨,复兼侍读学士。
  • 9、帝虽承旨有纳,而情义弥重。
  • 10、寄稼轩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 11、初为内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 12、后又升迁户部侍郎、学士承旨
  • 13、开泰初,为北院承旨,稍迁右夷离毕,以干敏称,拜南府宰相。
  • 14、三年,转内客省使,仍兼都承旨
  • 15、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
  • 16、干符中,累迁户部侍郎、学士承旨
  • 17、承旨,犹苦宿醒,因援笔赋之。
  • 18、翰林学士承旨杜让能宿直禁中,闻之,步追乘舆,出城十余里,得人所遗马。
  • 19、看看曹子建集传,还可以知道当时有许多人望风承旨,把他攻击得不成个样子,他就带着几个老弱残丁,迁来徙去,终于死去。
  • 20、“当是时袁氏声威倾天下,功名之士望风承旨,方且奔走攀附之不暇,而陈介白独毅然不屑,其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承旨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