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愁绪
chóu

愁绪


拼音 chóu xù

简拼 CX
五笔 TOXF

词语解释

愁绪[ chóu xù ]

1.忧愁的思绪;忧虑发愁的心情

愁绪满腹。

gloomy mood;


引证解释

1.忧愁的心绪

南朝 梁简文帝 《阻归赋》:“云向山而欲敛,雁疲飞而不息;何愁绪之交加,岂树萱与折麻。”

唐 杜甫 《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诗:“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三折:“敛双眉不堪妆画,有甚事愁绪交加。”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辨不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一霎时的热情的倾吐,千万种愁绪的奔泄!”


国语辞典

1.忧愁的情绪

唐·杜甫〈客旧馆〉诗:“无由出江汉,愁绪日冥冥。”

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敛双眉不堪妆画,有甚事愁绪交加。”


网络解释

1.愁绪

愁绪,汉语词汇。

拼音:chóu xù

指忧愁的思绪;忧虑发愁的心情。

语出南朝 梁简文帝 《阻归赋》:“云向山而欲敛,雁疲飞而不息;何愁绪之交加,岂树萱与折麻。”


英语翻译 melancholy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愁绪造句

  • 1、春分送你一首歌,让你的疲惫消除。春分送你一瓶酒,让你的愁绪溜走。春分送你花枕头,让你的梦想成真。春分送你最美的祝福:希望你快乐轻松!
  • 2、清明节,宣泄下哀思,缅怀下寄托,宁静下心灵,流露下真情,雨,纷纷下,把愁绪冲刷,把深深的思念显露!祝你节日快乐,永远幸福!
  • 3、拔净一片荒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愁绪淡淡哀愁!清明节学会珍惜。
  • 4、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5、碧波荡漾,绿水环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刑。一环接着一环,微风拂过,似有万千愁绪,湖中泛起了涟漪。
  • 6、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 7、这首词伤春感怀,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情,它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飘流太湖一带所作,心怀愁绪,思乡同时更感伤国土沦丧。
  • 8、几经生活的变迁,终于从南方回到了北方,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乡,每个中秋的晚上,思乡的愁绪渐渐淡忘,毕竟是久居故土常忘家,笑看了月圆月缺花开落,醉遍了中秋寒冬夏时雨。对于曾经生养自己的江南,只记得烟色朦胧,木棉如血,茉莉飘香,棕榈摇曳。还有中秋晚上的点点萤火。
  • 9、月落乌啼霜满天,小偷静静把门开。这时突然警报响,飞奔直下三千尺,借问住宿何处有,警察遥指派出所,春花秋月何时了,心中愁绪知多少。
  • 10、春花秋月何时了,心中愁绪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相思总在风雨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名儿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我的心血到处流。
  • 11、总有那刻瞬间,带来难忘温暖;总有那场细雨,涤去烦云愁绪;总有那抹景致,妆点美丽春天;总有那轮明月,辉映好梦不断;总有那段祝福,幸福快乐相伴!
  • 12、用“圣水”淋出你的好运,用“雨水”化解你的愁绪,用“海水”浸放你的快乐。世界水日,祝你有一个“水润”的幸福生活!
  • 13、一丝愁绪,几抹悲凉,日落黄昏晓。温一壶酒,在冬日的黄昏里,把心事付诸瑶琴,唱弹一曲渐黄昏,千丝万缕,点滴凄凉意。
  • 14、天下着雨,空气中弥漫着忧郁一种莫名的愁绪锁住眉宇千丝万虑,包不住内心的恐惧当心如此的寂惧,被撕碎而不愈我试着掩饰,却更加情势加惧。
  • 15、还是春回大地,还是盛开百花,还是青烟缕缕,还是乡愁绪绪。却,是新一年的光景,是新一年的清明!清明节略显忧郁,颇多感觉。珍惜现在!
  • 16、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 17、秋月影照窗台,缕缕冷风愁绪来。蜡炬无眠孤影暗,清光怎解我独白。午夜醒来,窗外的静寂,在惨淡的月光里,越发孤寂难以入眠,两行月夜的相思泪,挂满窗帘,如银色的风铃,在悟中响彻心扉。
  • 18、雨天为我打伞的手臂,教我走路眼神的坚毅,将我举过头顶庞大的力气,牵挂我是否幸福的愁绪,是那个叫父亲的你,将所有的爱对我给予,父亲节送上一句,爸爸我爱你。
  • 19、这是一个非主流的日子,让哀思得以宣泄,让缅怀可以寄托,让心灵寻找宁静。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不是愁绪,而是深深的思念,别忘托细雨把问候遥寄。
  • 20、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愁绪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