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避席

避席


拼音 bì xí

简拼 BX

词语解释

避席[ bì xí ]

1.离开座位说话,以示尊敬:避席再拜


引证解释

1.亦作“避廗”

2.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吕氏春秋·慎大览》:“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

李善 注:“《孝经》曰:‘曾子避席。’廗与席古字通。”

《汉书·灌夫传》:“已婴为寿,独故人避席,餘半膝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於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三国演义》第四回:“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

3.指让席,以示敬意

《庄子·盗跖》:“謁者復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

4.泛指离席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觴客未毕,勿避席而起。”

5.指逃席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折:“主人,让闻我主索地,赵君避席,主人反欲见伐。”

6.犹离职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悟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復留。’遂遣出院。未几,悟亦避席,与之姪过南康。”

7.回避,避退

宋 洪迈 《夷坚志补·凤翔道上石》:“两屏相对,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种皆避席。”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祇为从来雅尚。”


国语辞典

1.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对某人尊敬,离坐而起,称为“避席”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曹操避席曰:『闻名久矣!幸得于此相见。』”


网络解释

1.避席

避席亦作辟席,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东亚传统以前习惯席地而坐(中国在宋代以后才普及使用椅子),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这种做法便叫做避席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避席造句

  • 1、曾子避席、圯上受书、程门立雪……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的经典故事,无不体现出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爱。
  • 2、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 3、避席畏闻文字狱,着书都为稻粱谋。
  • 4、乔急避席拱立,不敢仰视。
  • 5、余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
  • 6、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自文明开创以来,孔融让梨、曾子避席、程门立雪、千里送鹅毛等故事一直被传颂至今,那是因为,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 7、他们将就避席、拂席、扫榻等,这些都有讲究,从这些动作中体现了他们对客人的尊重,更展示了古人美好的心态。
  • 8、趋庭洽训,共歌朱萼之篇;避席承欢,犹守青箱之业。
  • 9、敬酒者和被敬人都要“避席”,即起立以示尊敬,以袖挡口。
  • 10、吴兴沈重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议,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
  • 11、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 12、避席承宣父,重筵揖戴公。
  • 13、结想无穷力不任,住思避席去沾襟。倚兰傍玉愁非质,叩角鸣宫感合音。风暖渐扶荷出水,露浓刚护柳成阴。汉江夜夜婵娟月,长照佳人万里心。
  • 14、宾主大惊失色,纷纷避席而去。
  • 15、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 16、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
  • 17、也许乡愁是在飞黄腾达时一霎时的失落,也许是在纸醉金迷时的避席沉默,我努力读懂它。
避席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