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五族

五族


拼音 wǔ zú

简拼 WZ

词语解释

五族[ wǔ zú ]

1.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


引证解释

1.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

《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勋徐自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颜师古 注:“温舒与弟同三旅,而两妻家各一,故为五也。”

2.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

《后汉书·党锢传序》:“而今党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

《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杀觚者高霸程同,皆夷五族。”

胡三省 注:“五族,谓五服内亲也。”

3.辛亥革命后曾称 汉、满、蒙、回、藏 五个民族为“五族”


国语辞典

1.汉、满、蒙、回、藏合称为“五族”

2.五氏族

《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3.五亲族

宋·王禹偁〈一品孙郑昱〉诗:“五族不力穑,终岁饱且温。”

4.古代五百家称为“五族”

《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5.高句丽的削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部族

6.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官妃五族

7.诛连五族

《汉书·卷九〇·酷吏传·王温舒传》:“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网络解释

1.五族

.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勋 徐自为 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 王温舒 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颜师古注:“ 温舒与弟同三旅,而两妻家各一,故为五也。”

.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后汉书·党锢传序》:“而今党人锢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杀觚者高霸程同,皆夷五族。” 胡三省注:“五族,谓五服内亲也。”

.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清帝退位诏书明确提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德语翻译 fünf ethnischen Minderheiten, welche China gründeten (V)​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五族造句

  • 1、国号从帝国改成了民国,国旗也从龙旗改成了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着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
  • 2、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共和联合会大会议决:“取五族共和的意义”,以五色旗为国旗。
  • 3、余生平所发宏愿,为拥护中央,宣扬佛化,促成五族团结,共保国运昌隆。
  • 4、临天镇不独属五族任何一族,曾经各族为争此地大动干戈,死伤无计。
  • 5、只有清,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化敌为友,以少胜多,成功地创造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
  • 6、六朝斜月,五族飘风。
  • 7、国号从帝国改成了民国,,也从龙旗改成了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着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
  • 8、五色旗自上而下排列为红黄蓝白黑,寓意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是政治智慧的物化,它的出现成为辛亥革命时朞旗帜由纷乱走向有序的开端。
  • 9、然而五族纷争更盛,战火不熄。
  • 10、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11、总朞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12、而今党人锢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
  • 13、五族重新签定大荒书,重现和平。
  • 14、举个例子,这个例子表明金属元素,第一族和第二族,与一些非金属元素,在这里,第五族,第六族,和第七族。
  • 15、吴先生说,这是一只朝向左侧的双翼飞龙,一爪持定南针,天子当阳意也;一爪持五箭,五族一统意也。
  • 16、若比薄昭罪恶,未可同年而语,案诸刑典,合诛五族
  • 17、的数量是和势力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五族,他们各霸一方,互相制约。
  • 18、雍朝天下共有五族四国,称为九域。
  • 19、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 20、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尔当时已为英印所控制。清王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战略关系。
五族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