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谏官
jiànguān

谏官


拼音 jiàn guān

简拼 JG

词语解释

谏官[ jiàn guān ]

1.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鲁公为谏官。——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imperial censors;


引证解释

1.掌谏诤的官员

《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諫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国语辞典

1.职官名。专司谏诤之职的官吏。如御史、谏议大夫等


网络解释

1.谏官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英语翻译 imperial censor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谏官造句

  • 1、恩威不施,则政令难行;耳目闭塞,则政令常误;能听逆耳忠言,能允谏官犯上,则上行下效,天下必将垂拱而治!
  • 2、宋朝开启了台谏合流制度,御史与谏官充分发挥了监察百官的作用。
  • 3、谏官只知以一时一事论人,见过忘功,从风动议,一犬吠影,众犬吠声,全不知胜败乃兵家之常。
  • 4、近年以来,正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
  • 5、唐代发达的谏官制度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这一社会基础主要表征为经学的弘扬广大和谏官的道隐情怀两大方面。
  • 6、在史官、谏官等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珥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珥氏、笔氏。
  • 7、二十年辛丑会试有奸弊,为谏官着风采。
  • 8、谏官司言,御史司察;谏官掌规谏讽谕,献可替否,御史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监督政府,纠察皇帝,御史监督官吏,纠弹大臣。
  • 9、谏官,是专司谏诤之职的,国家设立谏官的目的,就是让他讲话,所以谏官是言者无罪的,讲错了也不要紧,所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
  • 10、谏官不罪或者言者无罪,这只是一种礼法制度,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种道德规范。
  • 11、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
  • 12、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
  • 13、谏官御史为之扼腕愤发。
  • 14、谏官御史,扼腕愤发,而执政之臣,从而弭之,以避黄门之怨。
  • 15、制下旬日,谏官论奏,言楚所犯非轻,未合居廉察之任。
  • 16、初为谏官,助来景弹劾张昌宗兄弟。
  • 17、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隋炀帝拒谏亡国的教训,即位后虽然国家还处在战争中,但他善于倾听,广招贤士,尽力求言,进一步扩大谏官权利,积极鼓励群臣多提意见和建议。
  • 18、在一个国家强大时,必定有圣明的君主和忠诚的谏官;但是在那些荒淫无道的君主在位时朞,奸佞当道,忠良已被杀的杀,伤的伤,国不明,民不聊生。
  • 19、在担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讽喻诗,结果触怒皇帝,得罪权贵,一再贬谪。
  • 20、谏官是中唐政治和文化舞台上活跃的社会角色之一。
谏官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