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疔疮
dīngchuāng

疔疮


拼音 dīng chuāng

简拼 DC

词语解释

疔疮[ dīng chuāng ]

1.病名。又名疵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故名。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malignant boil; furuncle;


引证解释

1.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

《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


国语辞典

1.恶疮,常生于表皮内毛囊汗腺等处。初起形似粟粒,肿硬疼痛,重则可致命

《金瓶梅·第二三回》:“小的但有一字欺心,到明明不逢好死,一个毛孔儿里生下一个疔疮!”


网络解释

1.疔疮 科普中国

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外科疾患。本病开始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而有“人中疔”、“虎口疔”、“红丝疔”等名称。现代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疔疮走黄症情凶险,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施行外科处理。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疔疮造句

  • 1、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痢疾、肠炎、水火烫伤、蛇咬伤、疔疮肿毒等。
  • 2、干性皮肤病,割伤,抓伤,蚊虫叮咬,创伤,风湿,皲裂皮肤,疔疮,脓包和擦烂皮肤专用的预防性中药膏。
  • 3、外用治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腺炎;花:月经不调。
  • 4、雄黄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之效,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 5、六神丸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烂喉丹癌、喉痹失音、乳痈背发、痛疡疔疮、无名肿毒、口舌糜烂、小儿热疖,声带息肉、牙痛、流行性腮腺炎等。
  • 6、单双乳蛾、烂喉丹癌、喉痹失音、乳痈背发、痛疡疔疮、无名肿毒、口舌糜烂、小儿热疖,声带息肉、牙痛、流行性腮腺炎等。
  • 7、远在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就有医生用猪油调蜂蜜来敷贴,然后用麻布包扎因外伤感染而发炎红肿的暑疖、疔疮和无名肿毒。
  • 8、巫婆说陈五生了疔疮,因为他素来不信鬼神,所以鬼神也不来搭救。
  • 9、外用治创伤出血,溃疡久不收口,疔疮痈肿,甲沟炎。
  • 10、脚气,疮疡肿毒,痈肿疔疮
  • 11、夏氏治疔疮,因及早以香头吊提毒,故极少见走黄之变。
  • 12、中医传统认为,仙人掌味苦,性寒,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疮,咳嗽,喉痛,肺痛,疔疮,烫伤蛇伤等。
  • 13、曼莎珠华称为彼岸花,由于它能消肿、杀虫、治淋巴结结核、疔疮疖肿、风湿关节痛、蛇咬伤、水肿、灭蛆、灭鼠、防瘟疫等,所以又被称健康的守护神,又名舍花或舍利。
  • 14、医生说他患了疔疮,在家里不要用火麻花。
  • 15、后者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能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多用于阴虚潮热、湿热下痢、肝热目痛、痈肿疔疮、痔疮疳热等证。
  • 16、除疳热、清湿热,多用于阴虚潮热、湿热下痢、肝热目痛、痈肿疔疮、痔疮疳热等证。
  • 17、功效:紫锥菊提取物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帮助防治病毒感染。而且,对于伤口和皮肤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粉刺或疔疮
  • 18、治疗疔疮这种病症正是铃医的吃饭家伙,当然有些本事了,再说了,咱们不是要请名医来吗,名医不是也有这本事的嘛。
  • 19、治燥咳,喉痛,消渴,疔疮肿毒。
  • 20、治五痨七伤,疔疮痈肿。
疔疮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