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安史之乱
ānshǐzhīluàn

安史之乱



简拼 ASZL
五笔 PKPT

词语解释

安史之乱[ ān shǐ zhī luàn ]

1.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七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由此转衰


国语辞典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陷两京,玄宗逃往四川。禄山死,子庆绪继之;庆绪死,史思明继之;思明死,子朝义继之,至代宗广德元年,其乱始被郭子仪、李光弼等敉平,历时九年,史称为“安史之乱”。也作“天宝之乱”


网络解释

1.安史之乱 (战争)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英语翻译 An-Shi Rebellion (755-763) of 安禄山and 史思明, a catastrophic setback for Tang dynasty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安史之乱造句

  • 1、安史之乱中,杜甫四处漂泊,穷愁潦倒。
  • 2、安史之乱猋发出波澜壮阔的大唐画卷,家仇国恨铸就成莽宕遒豪的英雄史诗,诡谋谲略霾蒙着炜煌空前的武林盛世,崎峗岖崟笃证了白首不渝的爱情誓言。
  • 3、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
  • 4、安史之乱后,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最终使唐朝走向了灭亡。
  • 5、我盛赞汉武帝以公主和亲匈奴,而换来的暂安,我痛恶商纣王因妲己而误国,我鄙视唐玄宗李隆基对杨玉环家族的偏幸,而至造成安史之乱
  • 6、它上承安史之乱,下启朋党之争,中历藩镇割据,因而成为唐王朝重要的转折点。
  • 7、可是安史之乱,盛世不再,天下板荡。
  • 8、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 9、史书中的李隆基善骑射,通音律,早年英明果断,多才多艺,步入中年才怠问政事,宠幸宦官,专以声色为娱,导致着名的安史之乱
  • 10、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 11、杜甫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有“诗史”之称。
  • 12、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分离与民族分化则成为另一种现象,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立局面。
  • 13、虽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武氏专权,出现了唐玄宗娶儿媳妇为贵妃,导致了安史之乱,至于其它的风流韵事则层出不穷。
  • 14、唐代儒学日趋衰落,但安史之乱前后,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
  • 15、玄宗李隆基老来昏庸无道、贪恋美色、误用权奸李辅国,导致安史之乱,造成藩镇割据、边疆危急。
  • 16、面对南诏与吐蕃的乱局,面对大唐帝国与大食帝国的怛罗斯之战,面对涂炭生灵的安史之乱,他又如何重写历史。
  • 17、安禄山一句阿谀奉迎的话,就讨得唐玄宗的欢心,于是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 18、安史之乱对于诗歌来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 19、但唐朝真的是很包容,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李光弼”。
  • 20、安史之乱后,中原饱受战乱之苦,江南地区正式成为经济中心,“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就此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南粮北调”格局。
安史之乱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