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戚继光
guāng

戚继光



简拼 QJG

词语解释

戚继光[ qī jì guāng ]

1.(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将门出身。嘉靖后期,被调至浙东防倭。他招募义乌农民矿工,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九战九捷,全歼倭寇。后又入福建、广东与抗倭名将俞大猷配合,消灭盘踞在福建的倭寇主力,解除东南沿海倭患。1567年奉调至蓟州,在镇十六年,修筑长城,加强战备。著有《纪效新书》等


国语辞典

1.人名。(西元1528~1585?)​明代定远人,一说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历官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平海盗,功最著,总理苏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节制严明,边备修饬,后改官广东,罢归,卒谥武毅。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等


网络解释

1.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概述内图片来源


英语翻译 Qi Jiguang (1528-1588), military leader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替人垂泪到天明(打一明朝人名)
谜底:戚继光
解析:“戚”别解为“凄凄惨惨戚戚”的“戚”,“继”表示连续、连贯,“光”即天明的阳光。

戚继光造句

  • 1、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百战百胜,驱除了倭寇。
  • 2、戚继光笑道,这谭纶虽是文臣,却喜欢武事,而且精通兵法,节制精明,信赏必罚,战绩辉煌,大受诸将爱戴。
  • 3、戚继光有些疑问,他虽然身为武将,但并非不通文墨,对朝廷的制度也相当清楚。
  • 4、张居正也对戚继光大力支持,练新军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各项开销有求必应,从无半点留难。
  • 5、在福建,有福州于山戚公祠、戚继光表功碑、莆田戚公祠等;在浙江,有健跳戚公祠,临海戚公祠、戚继光表功碑,奉化戚公祠、戚公继光抗倭纪念碑等。
  • 6、新军在戚继光领导下,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对百姓秋毫无犯,多次建立战功,战斗力非常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 7、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 8、戚继光闻言一怔,当即从谏如流,不再固执己见。
  • 9、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戚继光
  • 10、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 11、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心筹划,变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
  • 12、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 13、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戚继光
  • 14、历史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戚继光铁面无私斩子,都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佳话。
  • 15、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敢;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敢;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敢;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敢。
  • 16、当着内阁大臣的面,沈觉非任命戚继光为整顿京营全权大臣,兵部尚书衔,加太子少保,赐给上方宝剑,凡军中不遵号令者不分贵贱皆可斩之。
  • 17、这条整整齐齐大理石长城长约2公里,每块石重约千斤,为着名将领戚继光主持北边军务时所增修。
  • 18、柳云相信戚继光绝不是真的爱什么风雅,要以诗词出名,而只是要以此博得广大文官集团的认同,认为他不是一个粗鄙不通文墨的武将,而是儒将。
  • 19、正由于如此,主将戚继光才不惮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体赏罚来作纪律上的保证。
  • 20、戚家军抗倭,反映的是明朝末年我东南沿海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在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带领下奋力反抗倭寇骚扰入侵的故事。
戚继光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