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傩舞
nuó

傩舞


拼音 nuó wǔ

简拼 NW

词语解释

傩舞[ nuó wǔ ]

1.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引证解释

1.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 中国 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国语辞典

1.古时祭祀傩神时跳的舞。目的在于驱鬼逐疫。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


网络解释

1.傩舞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傩舞造句

  • 1、赣剧、采茶戏、婺源傩舞、樟树药材、赣语。
  • 2、总之,武术与傩舞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同源异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
  • 3、萍乡素来就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这里的傩庙、傩舞、傩面具被傩专家们誉为“三宝”。
  • 4、傩舞历史悠久,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
  • 5、傩舞历史悠久,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
  • 6、穿插环旋,分合有致,是龙文化中颇具特色的龙舞艺术;傩舞源于3000多年前,是殷商时朞民间的一种面具祭祀仪典,其舞动狂热粗犷,喻意驱邪逐疫,祈福纳祥。
  • 7、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
  • 8、傩舞跳财神主要有:钟馗降神、钟馗出巡、钟馗赐福、钟馗送财、钟馗凯旋等几个段落。
  • 9、徽剧、傩舞为地方剧种。
  • 10、表演形式有傩仪、傩舞
  • 11、春秋前后,傩舞习俗的用意已转为驱邪逐疫。
  • 12、受邀为各种吉庆活动举行世界文化遗产傩舞跳财神商业演出。
  • 13、据民间传说,伞和响环又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果真如此,那便更接近古代傩舞了。
  • 14、采茶戏、婺源傩舞、樟树药材、赣语。
  • 15、南丰傩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体育相关的项目。
  • 16、西向“晒红节”活动有杀猪祭傩神、跳傩舞、草龙巡游、晒红绿等,村民们借此祈求风调雨顺。
  • 17、几十年来,程长庆与胡振坤一起培养了省级傩舞传承人何柏坤、汪树坤、程金生等,使长径村业余傩舞剧团长兴不衰,后继有人。
  • 18、傩舞跳钟馗主要有:钟馗降神、钟馗出巡、钟馗除邪、钟馗赐福、钟馗凯旋等五个段落。
  • 19、青海傩舞老羊歌渊源考证
  • 20、但后人还是称傩舞为跳钟馗。
傩舞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