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炮烙
páoluò

炮烙


拼音 páo luò

简拼 PL

词语解释

炮烙[ páo luò ]

1.原作“炮格”,古时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an ancient cruel torture;


引证解释

1.亦作“炮格”

2.相传是 殷纣王 所用的一种酷刑

《荀子·议兵》:“紂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

《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裴駰 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

《隋书·刑法志》:“若紂能遵成汤,不造炮格,设刑兼礼,守位依仁,则西伯敛轡,化为田叟。”

3.指用烧红的铁烙人的刑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俺正要省约法,画狱牢,那知他铸刑书,加炮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商》:“盗破扉,执大商及妇,炮烙之。”

鲁迅 《彷徨·祝福》:“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4.用以比喻难以忍受的痛苦

宋 苏辙 《历代论·孙仲谋》:“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5.古代烤肉用的铜格

《韩非子·喻老》:“紂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

俞樾 《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殷纣王 所造刑具。铜柱上涂油脂,下烧炭火,令人行柱上,堕炭火而死。后亦泛指酷刑。 清 王韬 《瓮牖馀谈·张继庚小传》:“於是贼悮杀其党百数十人,炳垣卒以砲烙死。”


国语辞典

1.古代一种刑法。用烧红的铁器灼烫身体的酷刑。也作“炮格”

《荀子·议兵》:“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

《韩非子·喻老》:“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


网络解释

1.炮烙

  • 炮烙亦称炮格。中国古代酷刑。殷纣王所创。《史记·殷本纪》曰:“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列女传》释日:“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即堆炭架烧铜柱,令人行走其上,以致落火被焚身亡。


    英语翻译 the hot pillar (ancient Chinese torture instrument)​

    法语翻译 le pilier chaud (ancien instrument de torture chinois)​

  •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炮烙造句

    • 1、如此再三发生的行为,让我想到了殷商纣王对“炮烙之刑”的酷爱。
    • 2、仿佛它已经被炮烙心上,融进血液和骨骼。
    • 3、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 4、纣王施以李靖施炮烙之刑,哪咤为了父亲将所有罪责揽下,李靖感于哪咤之孝,终视死如归。
    • 5、闻太师再问纣王是否像世人所说,被妲己魅惑,制定炮烙之刑,伤害许多忠臣义士。
    • 6、要是想体验一下什么是炮烙之刑,那可以让他脱了鞋到水泥地面走一圈。
    • 7、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废朝政,对她言听计从,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比干剖心等皆典出于斯。
    • 8、如此频繁发生的行为,让笔者想到了纣王对“炮烙之刑”的偏好。
    • 9、惨不忍睹!女童竟惨遭父母“炮烙之刑”!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 10、在中国历史上,商纣王被后世贬毁的多,“建酒池肉林,兴炮烙之刑”,因而常与夏桀并称。
    • 11、这是最为快意的爱情报复,曾经炮烙在记忆里,现在我要还击,在他那里种下恶毒的爱情肿瘤。
    • 12、随后梅伯因为不顾纣王的愤怒上言激怒了纣王,梅伯作为杀一儆百的对象,在九间殿被行炮烙之刑。
    • 13、炮烙之刑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以示威慑和惩罚罪犯。
    • 14、桀奔南巢,祸阶末喜;纣以炮烙,怡悦妲己。
    • 15、是啊,纣王残暴,没有那个大臣敢于越俎代庖,前几天梅伯劝诫他,就被纣王一炮烙处死了。
    • 16、人所共知,纣王在世时残暴异常,创炮烙之刑,做了许多灭绝人性的坏事,但当他反省时,也最懂得人们对喜乐平安的需要和追求。
    • 17、还说他残忍暴虐,残忍地行炮烙之刑,把人烙得皮焦肉糊而死。
    • 18、纵武穷兵,残忠害謇,佞人方辔,并后载驰,阉竖类于回天,凝科逾于炮烙
    • 19、梅伯被炮烙致死。
    • 20、桀奔南巢,祸阶末喜;纣以炮烙,怡悦妲己。
    炮烙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