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疟疾
nüè

疟疾


拼音 nüè jí

简拼 NJ
五笔 UAUT

词语解释

疟疾[ nüè jí ]

1.以疟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malaria;


引证解释

1.以疟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郑玄 注:“疟疾,寒热所为也。”

《水浒传》第二三回:“今欲正要回乡去寻哥哥,不想染患疟疾,不能够动身回去。”

叶君健 《自由》一:“他们身上的鸡皮疙瘩在加厚,连他们的骨头都哆嗦起来,像疟疾正在发作。”

2.指患疟疾

唐 杜甫 《寄彭州高使君适虢州岑长史参三十韵》:“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

《花月痕》第四八回:“忽一日老苍头贾忠回説,外有老道姑,带一美女子,説是要见二位夫人。适值红卿疟疾,采秋与瑶华只得接入。”

3.虐疾。犹暴疾

《左传·襄公七年》:“子駟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

杨伯峻 注:“俞樾《平议》谓‘疟疾’古本止作‘虐疾’,《书·金滕》‘遘厉虐疾’,犹言暴疾。弑之而以暴疾赴,於情事为近。”


国语辞典

1.病名。是以疟蚊为媒介而散播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其症状有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及溶血等。因疟原虫之种类不同,及人体抵抗力强弱有别,患者会有隔日或隔二日的症状发作


网络解释

1.疟疾 科普中国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疟疾(高度流行地区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英语翻译 malaria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疟疾造句

  • 1、他的目标是冈比亚疟蚊,这种蚊子叮人吸血时,最容易传播引起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
  • 2、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人体、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 3、黑帮、疟疾、淫雨、金魔,皆为淘金汉之大敌。
  • 4、疟疾是一种以强烈寒热为标识表记标帜的复发性疾病。
  • 5、面罩下的面孔像入睡一样展露着笑颜,无论如同得了疟疾般抽搐的双手怎样摆弄,陷入永眠的肉体只是随之晃动,一丁点的回应也不曾有过。
  • 6、疟疾曾经让人束手无策,我国民间俗称之为打摆子、冷热病、疟子等,我国疟疾病例数曾经位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
  • 7、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半日子”,是由蚊虫叮咬引起的传染病。
  • 8、蚊子可传播多种疾病,如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
  • 9、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
  • 10、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不调。
  • 11、疟疾是一种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重要寄生虫病,古时称“瘴气”,俗称“冷热病”、“打摆子”。
  • 12、众所周知这一地区流行地方病,存在许多有害健康的问题,包括霍乱、腹泻、疟疾、志贺氏菌病、裂谷热、麻疹、脑膜炎和营养不良。
  • 13、清热,消肿。治疟疾,泻痢,痈,疔,肿毒,创伤出血。
  • 14、在整个贫民窟里,肮脏的家禽家畜内脏直接丢进装满未经处理的民生工业混合废水管中,霍乱、伤寒和疟疾都很常见。
  • 15、据了解,疟疾俗称“打脾寒”、“打摆子”,为夏秋之季最常见寄生虫病。
  • 16、据姑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瑜璋介绍,疟疾俗称“打摆子”、“打脾寒”,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
  • 17、疟疾,又称寒热病,就是民间所说的打摆子发高烧,它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 18、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热带疾病正在侵袭温带地区,豚草和毒藤也在温室气候里茁壮成长。
  • 19、疟疾通过损坏红细胞、阻塞通往大脑和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把感染者置于死地。
  • 20、疟疾会引发致命性的身体免疫反应,导致循环衰竭,并进一步发展为大出血、抽搐、昏迷和死亡。
疟疾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