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中华
zhōnghuá

中华


拼音 zhōng huá

简拼 ZH

词语解释

中华[ zhōng huá ]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振兴中华。

China;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引证解释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 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 中国

晋 桓温 《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见中华好,与舜日同,垂衣理,菊花浓。”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

2.指中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樅阳张监镇,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武义,邦宪与之邻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 《彭生行》:“王严杨马各挺出,异才岂必生中华。”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北齐书·高昂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元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


国语辞典

1.中华民国的简称。参见“中华民国”条

2.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河南省及其附近区域,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称其 地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地,皆称为“中华”

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彊胡陵暴,中华荡复,狼狈失据。”

《北齐书·卷二一·高干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


网络解释

1.中华 (指中国)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 (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 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英语翻译 China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中华造句

  • 1、因为有革命先烈的杀身成仁,才有今天的中华民国。
  • 2、旗开得胜的中华队,后来又连连过关斩将,最后终于夺得冠军。
  • 3、此次比赛里,中华小将的表现不同凡响,竟能打败世界顶级强队。
  • 4、中华队赢球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额手称庆。
  • 5、看到中华队又挥出一支全垒打,观众都情不自禁地大叫大喊。
  • 6、面对中华民族的危难,多少仁人志士慷慨就义前仆后继。
  • 7、中华世纪坛的建筑别具一格,很有创意。
  • 8、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9、这处微缩景观将中华大地的名胜古迹尽收其中,可谓具体而微。
  • 10、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 11、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精神是不可泯灭的。
  • 12、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川流不息,绵绵不断的继续着。
  • 13、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显着特征之一。
  • 14、全国人民之盼望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像百川归海,殷殷心切。
  • 15、中华美景看不尽,三山五岳任我游。
  • 16、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入侵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 17、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 18、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沿门托钵的心脏。
  • 19、惩恶劝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20、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中华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