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寒热
hán

寒热


拼音 hán rè

简拼 HR
五笔 PFRV

词语解释

寒热[ hán rè ]

1.冷和热。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今泛称发烧。犹言是非;惹是非。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和热性


引证解释

1.冷和热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皆因父母所生,咽苦吐甘,专心保护,抱持养育,不离怀中,洗濯之时,岂辞寒热。”

元 赵善庆 《山坡羊·燕子》曲:“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张志民 《你与太行同高》诗:“以自己的冷暖,去体量人民的寒热。”

2.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今泛称发烧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寒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六:“元戎张筵,託以寒热,召之不至,乃与营妓曲宴。”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

冰心 《南归》:“我正发着寒热,楫归来了。”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好象昨夜发了高度寒热,四肢软绵绵的,神志也很恍惚。”

3.犹言是非;惹是非

《宋书·二凶传·元凶劭》:“计临贺故当不应翻覆言语,自生寒热也。”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人户晏然不知,而胥吏无以寒热,此所谓易行也。”

4.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和热性。参见“寒温”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牛黄清心丸》:“且以牛黄清心丸言之,凡用药二十九味,寒热讹杂,殊不可晓。”


国语辞典

1.中医指人身有病时,时冷时热的症状


网络解释

1.寒热

寒热,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泛称发烧。八纲中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寒热造句

  • 1、疟疾是一种以强烈寒热为标识表记标帜的复发性疾病。
  • 2、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不调。
  • 3、海蟹与大枣相克,同食容易患寒热病,至多间隔2小时才可以吃。
  • 4、疟疾,又称寒热病,就是民间所说的打摆子发高烧,它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 5、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 6、治伤寒热病、大热烦渴、热毒斑疹、丹毒、疮疡。
  • 7、传说楚国西方山中有种称为“山魈“的怪物,独腿身长一尺有余,人们十分惧怕它,因为谁一旦冒犯,就会染上寒热病。
  • 8、六月二十八日睡了一夜,精神好多了,寒热也完全退了,我就起床了。尽管恶梦之后,心有余悸,但我考虑到疟疾明天可能会再次发作。
  • 9、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调达气机,宣通内外,运转枢机的作用。
  • 10、但伤寒热型常呈稽留热、有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血清伤寒凝集试验阳性,血、粪便伤寒杆菌培养阳性。
  • 11、海蟹与大枣相克,同食容易患寒热病。
  • 12、除热下气,长筋骨,强腰脊,壮健,强志轻身,不饥;作脯,治寒热痿痹;煮汁,洗头疮白秃。
  • 13、瓦朗蒂娜睡着的时候更准确地说是在她醒来后的那种半醒半睡状态中她仍然处于亢奋状态那时,夜深人静,壁炉架上那盏乳白色灯罩射出了昏暗的光线,在这寂静和昏暗中,她看见那些影子在病恫上空一一走过,用它们颤抖的翅膀煽动寒热
  • 14、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物壅滞,定祸乱而至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
  • 15、荆芥妙用止清涕,以其辛温可祛风散寒,而其气味轻扬,不致助其热邪,起到药达病所,分剔寒热之功。
  • 16、说到病理,这脏腑五行,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综合辩证,变化万端。
  • 17、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 18、海蟹与大枣相克,同食容易患寒热病,至少间隔2小时才可以吃。
  • 19、由此提出“和肝脾,除风湿,平寒热,消肿痛”的治疗原则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20、火疗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等。
寒热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