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国命
guómìng

国命


拼音 guó mìng

简拼 GM

词语解释

国命[ guó mìng ]

1.国家的政权

2.国家的命脉、命运

3.国家的法令

4.指朝廷命官


引证解释

1.国家的政权

《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后汉书·党锢传序》:“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繆,国命委於阉寺。”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韩侂胄﹞自为太师、郡王,擅国命。”

2.国家的命脉、命运

《文选·卢谌<览古>诗》:“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

李善 注:“孙卿子曰: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张柬之等既迁则天于上阳宫……侍御史崔浑奏曰:‘方今国命初復,当正徽号称唐。’”

清 顾炎武 《昔有》诗:“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

3.国家的法令

《后汉书·荀彧传》:“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

《后汉书·荀彧传》:“宣示国命,威怀丑虏。”

4.指朝廷命官

宋 苏舜钦 《诣匦疏》:“自以世受君禄,身齿国命,涵濡惠泽,以长此躯。”


国语辞典

1.国家的政令

《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2.国家的命脉

《文选·卢谌·览古诗》:“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


网络解释

1.国命

国命是一个汉语词语,

拼音是guó mìng,

是指国家的政权,国家的法令,朝廷命官。


英语翻译 life-line of the nation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国命造句

  • 1、大国随意摆布小国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2、“金狮”吉利钱用防酸的透明聚合物保护套封起来,贴在一个装饰精美的折叠卡片上。卡片上的图案处处透着中国命理学的玄机。
  • 3、朝鲜队员发配煤矿,败军之将的归国命运?
  • 4、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
  • 5、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朞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
  • 6、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 7、当然,目前世界各地科学家在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古老的中国命相学文化在发扬光大之中。
  • 8、那是一幅血泪交织的悲壮迁运图,也是一场攸关中国命运的战略大转移。
  • 9、澳门与祖国命运相连,荣辱与共。
  • 10、国命法师设计消灭风铃内的仙,正当成功在望之际,龙误打误撞取走风铃。
  • 11、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 12、前半诗篇倾诉诗人对祖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活的凤愿,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坚强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来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
  • 13、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生活在21世纪的我见证着新时代的辉煌。
  • 14、我仿佛看到了:1921年7月23日,一个预示着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秘密会议在上海举行。看着秘密会议举行着,让我深深地想起新中国经过的沧桑,经过的屈辱。抗美援朝的征程上,黄继光和毛岸英等人都牺牲了。
  • 15、这世界上,有不识字的农民,有文雅的作家,有掌握一国命脉的领导者,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
  • 16、在这九颗行星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因为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所以就用这五行学说来把这五颗星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五行学说分别是:金、木、水、土、火。
  • 17、柯柯牙防护林被联合国命名为人类改造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典范。其实这也是小资理念的结果。
  • 18、一头浓密凌乱的黑发,一脸的坚韧执着,眉眼中透露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炯炯目光凝聚着他不屈的灵魂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这副面孔饱含爱国情、饱含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他就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集一身的闻一多先生。
  • 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和祖国命运和前途相联系,我们学生也应该为我们国家更好的建设发展而努力奋斗。
  • 20、忆先贤赴国命,渺渺天涯,灯光照尽帘影,举头望月,淡淡经年事,尽抛脑后,且任我,长啸复长啸,再也休。只把利剑破荒原之悲愤,热血贯朝阳之大道。
国命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