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曈曈
tóngtóng

曈曈


拼音 tóng tóng

简拼 TT

词语解释

曈曈[ tóng tóng ]

1.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bright;

2.目光闪烁的样子

(of eyes) glistening;


引证解释

1.日初出渐明貌

唐 卢纶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山头曈曈日将出,山下猎围照初日。”

宋 王安石 《馀寒》诗:“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

鲁迅 《集外集·斯巴德之魂》:“初日曈曈,照斯巴德之郊外。”

2.明亮貌

南朝 梁 何逊 《苦热行》:“昔闻草木焦,今覩沙石烂。曀曀风愈静,曈曈日渐旰。”

唐 张籍 《相和歌辞·董逃行》:“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宋 范成大 《新岭》诗:“曈曈赤帜张,昱昱金鉦上。”

清 唐孙华 《夏旱述忧》诗之一:“乾埃滚滚黏青草,落日曈曈散赤氛。”


国语辞典

1.天将亮时由暗转明的样子

唐·元稹《莺莺传》:“华光犹苒苒,旭日渐曈曈。”


网络解释

1.曈曈

曈曈tóng tóng。【解释一】日初出渐明貌美丽。【解释二】明亮貌。【解释三】[(of eyes) glistening]∶[目光]闪烁的样子。十分耀眼。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曈曈造句

  •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朋友,祝你春节快乐!
  • 2、借用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要到了喽!无论多远,一家人都要团圆吃顿年夜饭,然后一起守岁,在鞭炮声中欢庆新年到来。
  •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瞬间,一年又过去了……与奶奶相距几百公里,因此过年从未陪她一起过,心里滋生着无限的歉意……今年刚好搭上一辆顺风车,来到了奶奶的居住地。
  •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知不觉中,时光流逝,春节又一次来到了。
  •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读着王安石写的古诗,再看看窗外的雪景,是多么的惬意啊
  • 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9、爆仗的爆炸声给我们带来浓浓的年味,氤氲在空中,浸润在每个人的心田。每当我放爆仗时,我都会想起王安石的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真好!
  • 10、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时要干的大事之一是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清早,父亲将睡意昏昏的我从被子里拎出来,催着我梳洗穿戴,然后将我一把推出了门。
  • 11、王安石曾经写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家家户户把大红色的春联贴在家门上,营造出一种喜庆的节日气氛。
  •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知不觉间,时间又从缝隙里溜走了好多,春节又一次到来了。
  • 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光就像一条记忆的长河,匆匆地、悄悄地流过,眨眼间,又到了除夕夜。
  • 1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过年了!大家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看春晚,还有的在吃年糕。
  • 15、过春节是我最喜欢的。有年的故事,有好吃的汤圆,还有美丽的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你给我们了多少快乐,我喜欢你!
  • 1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朋友,祝你新年快乐!
  • 17、曈曈上来一顿乱打,力气一点都没用上,倒是让这头色狼舒服了不少,只见清清一甩线把卡牌拉了回来,王斌一脸严肃的问道:“你们谁知道怎么召唤,我还是第一次!”。
  • 18、医者仁心何畏难,异邦同忾岂曰堪?五洲四海曈曈日,姹紫嫣红盈盈簪。
  • 1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朋友,祝你在猪年新春来临之际,恭祝:春节快乐!
  • 20、千门万户曈曈日,又是一年春节。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我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过春节,这是一个偏远又寂静的小村庄。
曈曈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