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天造
tiānzào

天造


拼音 tiān zào

简拼 TZ


词语解释

天造[ tiān zào ]

1.谓天之创始。语出《易·屯》:“天造草昧”。引申指开创。指皇帝。谓自然生成,对人为而言


引证解释

1.谓天之创始

语出《易·屯》:“天造草昧”。

北周 庾信 《小园赋》:“谅天造兮昧昧,嗟民生兮浑浑。”

2.引申指开创。参见“天造草昧”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当天造之初,凡所任人处置从便。”

3.谓自然生成,对人为而言。参见“天造地设”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凝毫採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宋 张淏 《艮岳记》:“筑冈阜高十餘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

4.指皇帝

《魏书·礼志二》:“但饮泽圣时,铭恩天造,是以妄尽区区,冀有尘露。”

《新唐书·李峤传》:“今文武六十以上,而天造含容,皆矜恤之。”


国语辞典

1.天的创始

《易经·屯卦》:“天造草昧。”

唐·孔颖达·正义:“天造万物于草创之始,如在冥昧之时也。”

北周·庾信〈小园赋〉:“谅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2.自然生成

“天造地设”。

人工


网络解释

1.天造

天造,汉语词汇。

拼音:tiān zào

释义:1、谓天之创始。

语出《易·屯》年号为622—623。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天造造句

  • 1、她丑陋外表和猥琐的罗锅除了是天造之合以外,更多的则是想让罗锅帮助她自己抚养两个幼嫩未成年的女儿。
  • 2、驱逼内外,劳役弗已;穷奢极欲,俾昼作夜;斩直言之客,灭无罪之家;欺天造恶,祭鬼求恩;盛粉黛而执干戈,曳罗绮而呼警跸;自古昏乱,罕或能比。
  • 3、十万支箭,三天造不成。
  • 4、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 5、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便叫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但诸葛亮却说,三天之内就能造好十万支箭,让周瑜到第三天,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并当着周瑜的面立下军令状。
  • 6、诸葛亮说都督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还立下军令状。
  • 7、于是,周瑜以谈论公事为理由,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怎料诸葛亮说只需三天,还当面下了军令状,令周瑜很是高兴。他悄悄吩咐鲁肃让军匠们故意延迟,顺便再探听诸葛亮的打算。
  • 8、据介绍,白水洋景区位于国家地质公园西北部,区内出露距今约一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通过各种作用,造就"十里水街九岭溪,天造奇观白水洋,中流砥柱纱帽岩,平洋峭岩五老峰"等山水奇观。
  • 9、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华,心里非常妒忌。周瑜想了一个办法为难诸葛亮,他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只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而且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有些质疑诸葛亮。
  • 10、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理由,用三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并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将计就计,欣然答应下来,周瑜暗暗自喜。
  • 1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陷害他。谁知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且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心里暗暗高兴,心想: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大大方方地定他的罪了!
  • 12、在草船借箭里面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事。
  • 13、一次,周瑜找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想让诸葛亮在十天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就能造好,还当着周瑜的面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大喜,觉得这次诸葛亮肯定劫难难逃了!
  • 14、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我俩就是天造的一对。爱情要懂得珍惜,随着岁月加倍地珍惜。我会永远的珍惜你!14情人节快乐!
  • 15、你们是天造一双,地设一对。郎才女貌,珠联璧合。
  • 16、秋雨来了,成熟中带着羞涩,也把这萧瑟水墨山水,画卷长廊的意境展现的历历在目,秋的山,秋的水,秋的浓,秋的硕果累累,这意境不由使人思绪飞扬,感叹这大自然的美妙画卷和天造美景。
  • 17、过了一会儿,演出开始了,整场演出共分六幕:天造鹭岛、岛城大战、南洋历险、渔村人家、龙的传人、福佑华夏,以闽南文化为主线,融入当地特色,把民俗、民族风、民族音乐和人文历史呈现给观众。
  • 18、诸葛亮:对呀,如果三天造不出来,你就打我屁股;如果造出来,我就打你屁股。
  • 19、第一处错误:在于诸葛亮在向周瑜承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时立下的军令状上!你们想一想,诸葛亮的军令状上肯定写着:如果三天造不出好箭,甘受惩罚。
  • 20、赤壁之战,面对周瑜的刁难陷害,他敢立下军令状,三天造箭十万支。
天造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