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九卿
jiǔqīng

九卿


拼音 jiǔ qīng

简拼 JQ

词语解释

九卿[ jiǔ qīng ]

1.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星座名


引证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多设九卿。 周 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 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汉 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即九卿)。以后各朝的名称、司职略有不同

《周礼·考工记·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

郑玄 注:“六卿三孤为九卿,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

2.星座名

汉 张衡 《周天大象赋》:“五座参一帝之谋,九卿踵三公之跡。”

《晋书·天文志上》:“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九卿西五星曰内五诸侯,内侍天子,不之国也。”


国语辞典

1.周代称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后用以指中央的九等高级官职,唯历代名称多所变更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自此以后,九卿六部的官,无一个不来拜望请教。”


网络解释

1.九卿

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英语翻译 the Nine Ministers (in imperial China)​

法语翻译 Neuf Ministère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九卿造句

  • 1、为了获得好一点的评价,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州府小吏,无一不对许氏兄弟尤其是许劭毕恭毕敬。
  • 2、也就是说,只要你支付得起一万年的相应年俸,想做官的,关内侯以下任你选,想升官的,三公九卿也没问题。
  • 3、两旁站着九卿四相八大朝臣,其他的文武官员在帅台下边文东武西,排班站立。
  • 4、据了解,这些秦代封泥勾勒出了秦代官僚机构的网络图,涉及“三公九卿”制度及一些当时的主要官职。
  • 5、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 6、王思也是有才能的官员,但是琐碎,不拘小节,做官做到九卿,封为列侯。
  • 7、“自干隆中,傅、和二相擅权,正人与人梗者,多置九卿闲曹,终身不迁,所超擢者,皆急功近名之士。
  • 8、秦汉时朞,皇帝掌握最高监察大权,并亲自负责对三公九卿的监察,而三公九卿又负责督察郡县,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垂直监察体系。
  • 9、且说崔呈秀倚着魏监的声势,加了宫保,位列九卿,内外钻谋的无物不送。
  • 10、周阳侯田胜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
  • 11、官眷商民人等,十有七八纷纷出城逃避;薪米诸物皆骤贵数倍;清廷六部九卿无能入署办事者,人心涣散,呼应不灵,各处办公人员多半星散。
  • 12、因家学渊源,深明经术,历位九卿
  • 13、但其位列九卿,不思臣子之应为,既而谄君,既而失职欺君,既而鬻官卖狱、贿赂公行,以其败催隋朝政权之败,死不足惜。
  • 14、当九卿、詹事、科道集议时,书吏宣唱名册,繁重淹滞。
  • 15、人烟凑集,合四山五岳之音;车马喧阗,尽六部九卿之辈。
  • 16、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 17、九卿大臣、给事御史皆极论传奉官之弊,首及孜省、常恩等。
  • 18、九星,在贯索东,九卿之象,万事纲纪,主狱讼。
  • 19、天纪九星,在贯索东,九卿之象,万事纲纪,主狱讼。
  • 20、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九卿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