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般若

般若


拼音 bō rě

简拼 BR

词语解释

般若[ bō rě ]

1.智慧。佛教用语。通过直觉的洞察所获得的先验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识

prajna; wisdom;


引证解释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一本作“智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经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灵音,杂祥以昼引。”

宋 苏轼 《小篆<般若心经>赞》:“稽首《般若多心经》,请观何处非般若。”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欲修禪那,发心为先;欲修般若,发心为先。”


国语辞典

1.能证悟空理的智慧。梵语prajñā的音译

《大智度论·卷一八》:“答曰:『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动极神源,有般若之绝境乎?”


网络解释

1.般若 (宗教术语)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英语翻译 Sanskrit prajña: wisdom, great wisdom, wondrous knowledge

法语翻译 Prajna (en sanskrit : sagesse)​

德语翻译 Prajñā, Weisheit (Buddhismus)​ (Rel)​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般若造句

  • 1、僧肇把“般若”描写成圣智,可是他又说圣智实际上是无知。
  • 2、我是个怀疑论者,般若传道者的冥想和涅盘的胡扯瞎说,竟然让会议厅坐无虚席,真是令我惊讶。
  • 3、拈花一笑,“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甚深妙义”,心领神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的般若境智,同时也希望花开莲池,果熟万家。
  • 4、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 5、观自在菩萨,行身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若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6、护持混元如来教,般若门中是超升。
  • 7、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 8、一、行由品;二、般若品;三、疑问品;四、定慧品;五、坐禅品;六、忏悔品;七、机缘品;八、顿渐品;九、宣诏品;十、付嘱品。
  • 9、同时,杨奇也发觉,自己在龙象功上的天赋的确不如般若功,般若功第一天就修成了第一层,而且第二层也遥遥在望。
  • 10、般若会上,佛陀宣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门,哪知你们在护持道场的时候,已信受领解,谢谢你们美丽芬芳的天花,愿此天花,其香遍满人间和天上!
  • 11、件件作品浑朴厚重,华贵细腻,做工精绝,内蕴深厚,般若泥洹,逼人内省,展现“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众缘和合”的文化理想。
  • 12、这一夜谢春晖初识般若,心中兴奋莫名,在床上自然是展转反侧,难以入眠。
  • 13、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识,实集佛学之大成。
  • 14、陶管事皱了下眉,有点不乐意,但他还是答应了下来,随即高声喊道:“阿齐,带着这位小兄弟去观阅龙象般若功第五层的心法,然后到老魏那儿分派事物!”。
  • 15、我拣取了两个稍微大点的鹅卵石,然后发动了龙象般若功,将两个鹅卵石在手掌中使劲捏挤。
  • 16、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17、般若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通长十一点七米,进深两间三椽。
  • 18、佛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金刚经。
  • 19、接着王军胜震步炮拳,一招点检伏波,力量雄浑,般若撞钟,打前透后。
  • 20、般若既不是一般所了解的知识,也不是一般所了解的智慧,它是一个内在的开花。不是透过经验,不是透过别人,不是透过生活以及生活的遭遇,而只是借着在完全宁静当中向内走,让已经隐藏在那里的东西爆发。
般若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