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起居注
zhù

起居注


拼音 qǐ jū zhù

简拼 QJZ

词语解释

起居注[ qǐ jū zhù ]

1.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


引证解释

1.皇帝的言行录。两 汉 时由宫内修撰, 魏 晋 以后设官专修。 唐 宋 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 元 明 以后趋于简单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太后﹞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

《旧唐书·经籍志上》:“乙部为史,其类十有三:……五曰起居注,以纪人君言动。”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生作牀下出介]:‘若有史官在旁,也该载入起居注了。’”

亦省称“起居”。 《宋书·志序》:“今以 班固、马彪 二志, 晋 宋 《起居》,凡诸记註,悉加推讨,随条辨析,使悉该详。”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魏 晋 及 南北朝 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 北魏 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 隋 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 唐 宋 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 元 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 明 初曾专设起居注。 清 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


国语辞典

1.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以唐宋的记注最为详备,为修史的重要依据;元明以后,制度虽存,而记载渐趋简单,价值大不如前。如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东汉马皇后撰有〈明帝起居注〉等


网络解释

1.起居注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起居注造句

  • 1、总体而言,元朝统治者接受了中原王朝关于起居注的观念,并且改造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制。
  • 2、起居注是元朝官方史学中的重要一环。
  • 3、通过梳理元朝起居注的设立过程,以及对起居注人员的考察,可以发现担任起居注者多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并且深得大汗信任。
  • 4、李骞弟李希礼修起居注确定礼律。
  • 5、按年编次起居注,送内阁庋藏。
  • 6、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 7、迁左赞善,充日讲起居注官。
  • 8、历监察判官,修起居注庆历元年。
  • 9、起居注写成后,派人宣示远近。
  • 10、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
  • 11、通过梳理元朝起居注的设立过程,以及对起居注人员的考察。
  • 12、汉时起居注,本宫中女史所撰。
  • 13、史部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 14、稿本和内起居注、列传稿本;官员履历以及人事、经费、庶务档案,已故官员事迹、旌表节妇等档案。
  • 15、皇帝服靴袍御垂拱殿,鸣鞭,内侍、阁门、管军依朔望常例起居;次引枢密、宣徽、三司使副、枢密直学士、内客省使以下至医官、待诏及修起居注官二员并大起居。
  • 16、唐太宗看了起居注,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使一些史学家不敢直笔,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 17、历史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皇帝不得查阅自己的起居注,不得干预史学家的工作,让史学家独立记录,以免影响起居注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起居注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