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苏武牧羊的意思
yáng

苏武牧羊



成语拼音 sū wǔ mù yáng

成语注音 ㄙㄨ ㄨˇ ㄇㄨˋ 一ㄤˊ

成语简拼 SWMY

成语解释 苏武:汉朝时人。
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成语繁体 蘇武牧羊

感情色彩 苏武牧羊是中性词。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有气节。

成语造句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过不再讲杨家将,也不讲苏武牧羊。” 更多造句>>>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 ... 查看故事>>>

使用场景 形容内心强大形容心理承受能力强形容强大内心形容顽强不屈


英语翻译 Su Wu tends sheep


相关汉字

成语组词

相关成语

苏武牧羊造句

  • 1、一般人都有个错误的观念,苏武牧羊是一个人,其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一群人,苏武只不过是领头的而已。
  • 2、于是,在大汉丹青上书写下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让“苏武牧羊”。
  • 3、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洁刚烈,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飞舞,雄心勃勃。
  • 4、恰克图,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唐朝属于北都护府管辖,也是成吉思汗出兵征讨罗刹国的通道。
  • 5、轻轻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是仰天一瞥时看到了云天的大雁,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瑟琶声,看到北击匈奴的明犯强汉者,虽近必涉!目睹了李广自刎的气壮山河,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心中无比的自豪。
  • 6、苏武牧羊告诉我们:选择信念不是悲伤,是爱国的忠心。
  • 7、司马迁受到宫刑发愤着史记;苏武牧羊二十年不变节:爱迪生发现钨在第一千个实验才得以成功。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的人,无不经历不记其数的艰难曲折。成功源于自信,成功需要坚韧。
  • 8、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
  • 9、翻开历史画卷,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多少英雄儿女、爱国志士为了祖国、为了正义铮铮铁骨,宁死不屈:苏武牧羊,痴心不改;虎门销烟,痛击英夷;世昌沉舟,名垂青史。他们为了名族气节视死如归,永垂不朽。
  • 10、就是在苏武牧羊的第二年的雪中,一代忠勇之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走下战马,向单于做出了一个无奈的举动扔下了武器。
  • 11、看过苏武牧羊,看国陆游临死不忘收复中原,看过岳飞精忠报国,看过谭嗣同血荐轩辕,看过刘胡兰慷慨就义,看过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 12、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
  • 13、苏武牧羊,失去了家乡的温暖,却保住了自己高贵的气节;文天祥入狱,失去了高官俸禄,却让一颗爱国之心永存人间;居里夫人失去了青春岁月,却发现了镭,登上了科学的高峰;胡歌失去了英俊的容颜,却凭借精湛的演技在演艺圈大放光彩。
  • 14、苏武牧羊,张骞通西域,两位先驱者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财富。苏武被扣留十九年,张骞被扣留十三年,当他们回到家乡的时候,都已成为白头老翁。正是这岁月的磨炼,书写了泱泱大汉的兴衰史。
  • 15、苏武以气节光照千秋,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在我国原子弹,导弹,航天领域中,钱学森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 16、有苏武牧羊数十年的坚守,不屈服也不放弃;有包拯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铁面无私,坚守正道;亦有梁启超慷慨执言的不畏强权。
  • 17、古往今来,我国青少年人才济济,古代就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孔子拜师、程门立雪、苏武牧羊、陆绩藏橘、亲尝汤药等故事。
  • 18、最佳者画苏武牧羊假寐,以示怀念万里乡国之意。
  • 19、正是长朞的对匈奴作战造就了卫青,霍去病,成就了汉武帝,留下了李广难封,苏武牧羊的典故,留下了辉煌的大汉王朝。
  • 20、她讲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扣人心弦,声音抑扬顿挫,动作栩栩如生,让所有的听众时而紧张,又时而快乐,都仿佛来到了那硝烟四起的时代。
苏武牧羊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