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慷慨大方的成语

形容慷慨大方的成语


1乐善好施 [ lè shàn hào shī ]

解释 乐、好:喜欢;愿意;善:做好事;施:施舍。乐意做好事;喜欢施舍。形容慷慨解囊;乐于助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乐书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2解囊相助 [ jiě náng xiāng zhù ]

解释 囊:口袋。解开口袋拿出财物来帮助别人。

出处 明 张岱《琅孉文集 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3慷慨解囊 [ kāng kǎi jiě náng ]

解释 慷慨:大方;不吝惜;囊:口袋;指钱袋。非常豪爽地打开钱袋;拿出钱来。指十分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鲁智深见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悭吝,只要下山。”

4仗义疏财 [ zhàng yì shū cái ]

解释 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

出处 元 无名氏《看钱奴》:“他父亲在日,人都叫他做钱舍,如今那小的仗义疏财,比老员外甚是不同。”

5助人为乐 [ zhù rén wéi lè ]

解释 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快乐。

出处 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6扶危济困 [ fú wēi jì kùn ]

解释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7高义薄云 [ gāo yì bó yún ]

解释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

出处 《宋书 谢灵运传论》:“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8雪中送炭 [ xuě zhōng sòng tàn ]

解释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处 宋 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9温文尔雅 [ wēn wén ěr yǎ ]

解释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尔雅:文雅。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陈锡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10赤子之心 [ chì zǐ zhī xīn ]

解释 赤子:初生的婴儿。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1挥金如土 [ huī jīn rú tǔ ]

解释 挥:散、出。指散出金钱好像散出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浪费。

出处 宋 周密《齐东野语 符离之师》:“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

12扶老携幼 [ fú lǎo xié yòu ]

解释 扶:挽着;携:带着。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形容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欢迎、观看或逃难。后也用来形容关心照顾老人和孩子。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13慷慨激昂 [ kāng kǎi jī áng ]

解释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出处 唐 柳宗元《柳先生集 卷三十六 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14秀外慧中 [ xiù wài huì zhōng ]

解释 外表秀美;内心聪明。秀:秀美;慧:聪明。

出处 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15拔刀相助 [ bá dāo xiāng zhù ]

解释 拔刀帮助被欺侮的人;形容见义勇为。常与“路见不平”搭配使用。

出处 元 无名氏《连环记》第四折:“连李肃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得成大功。”

16落落大方 [ luò luò dà fāng ]

解释 落落:坦率开朗;举止潇洒自然。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9回:“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

17和蔼可亲 [ hé ǎi kě qīn ]

解释 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和气;谦逊。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18博施济众 [ bó shī jì zhòng ]

解释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19亭亭玉立 [ tíng tíng yù lì ]

解释 形容身材硕长秀美的女子或挺拔奇丽的花木。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玉立:比喻身材高而美丽。

出处 《北齐书 徐之才传》:“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20疏财仗义 [ shū cái zhàng yì ]

解释 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人,扶危济困。

出处 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21慈眉善目 [ cí méi shàn mù ]

解释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出处 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22果然如此 [ guǒ rán rú cǐ ]

解释 果真是这样。指不出所料。

出处 《三国志·魏志·张既传》:“诸葛恪多辈耳!近张敬仲县论格,以为必见杀,今果然如此。”

23璞玉浑金 [ pú yù hún jīn ]

解释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24菩萨低眉 [ pú sà dī méi ]

解释 象菩萨那样低眉看人。形容人的面貌慈祥善良。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25义薄云天 [ yì bó yún tiān ]

解释 正义之气上扬迫近青天。极言义气之盛;也指义理之高妙。

出处 《宋书 谢灵运传论》:“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26林下风范 [ lín xià fēng fàn ]

解释 林下:幽僻之境;风范: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出处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八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

27救困扶危 [ jiù kùn fú wēi ]

解释 救济扶助陷于困境危难中的人。

出处 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28慨然应允 [ kǎi rán yīng yǔn ]

解释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出处 明 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29慨然允诺 [ kǎi rán yǔn nuò ]

解释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出处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30不揣冒昧 [ bù chuǎi mào mèi ]

解释 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4回:“晚生还有一句话,不揣冒昧,合老世翁商议。”

31枕戈击楫 [ zhěn gē jī jí ]

解释 枕着兵器,拍击船桨。形容杀敌心切,志节慷慨。

出处 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坐朝》:“便凭着这肝胆轮囷,枕戈击楫,逐鞑虏早复神京也呵!”

32将伯之助 [ qiāng bó zhī zhù ]

解释 将:请求;伯:长者。请求长者帮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出处 《诗经·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33大马金刀 [ dà mǎ jīn dāo ]

解释 ①形容豪爽,气派大。②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姑娘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皱,说:‘你怎么这么俗啊?起来!’”

34轻才好施 [ qīng cái hào shī ]

解释 〖释义〗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出处 《三国志 吴志 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35辞金蹈海 [ cí jīn dǎo hǎi ]

解释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出处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36仗义行仁 [ zhàng yì xíng rén ]

解释 注重义气,施行仁德。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微命,当以捐躯保奏。”

37慨当以慷 [ kǎi dāng yǐ kāng ]

解释 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当以”无实际意义。

出处 汉·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8高义薄云天 [ gāo yì báo yún tiān ]

解释 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同“高义薄云”。

出处 《宋书 谢灵运传论》:“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