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一个人水平低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水平低的成语


1目不识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释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2不学无术 [ bù xué wú shù ]

解释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3志大才疏 [ zhì dà cái shū ]

解释 志:抱负;疏:粗疏;薄弱。志向远大;才能不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4尸位素餐 [ shī wèi sù cān ]

解释 尸位:占据着职位而不做事。不做事而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5一无是处 [ yī wú shì chù ]

解释 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出处 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事与心违,无一是处,未知何日遂得释然。”

6才疏学浅 [ cái shū xué qiǎn ]

解释 才:才能;疏:空虚;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不深。

出处 元 柯丹邱《荆钗记 合卺》:“欲步蟾宫,奈才疏学浅,未得蜚冲。”

7孤陋寡闻 [ gū lòu guǎ wén ]

解释 学识短浅;见闻不广。陋:见闻不广;寡:少。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8不辨菽麦 [ bù biàn shū mài ]

解释 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9胸无点墨 [ xiōng wú diǎn mò ]

解释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10一得之见 [ yī dé zhī jiàn ]

解释 一点点肤浅的见解。表示谦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1不识之无 [ bù shí zhī wú ]

解释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12一无所长 [ yī wú suǒ cháng ]

解释 没有一点专长。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9回:“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胜未有所闻,是先生于文武一无所长也。”

13一无所能 [ yī wú suǒ néng ]

解释 一点没有能耐(能:能力;本领)。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

14碌碌无能 [ lù lù wú néng ]

解释 碌碌:平庸、无能的。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出处 宋 吴箕《常说》:“上书昭王,切而不迫;君臣纵谈,观者色变,此岂碌碌无能之人?”

15粗通文墨 [ cū tōng wén mò ]

解释 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16末学肤受 [ mò xué fū shòu ]

解释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出处 汉 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17口耳之学 [ kǒu ěr zhī xué ]

解释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出处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18一窍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解释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19力不从心 [ lì bù cóng xīn ]

解释 力:力量;能力;从:依从;顺从。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

20名不副实 [ míng bù fù shí ]

解释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出处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21初出茅庐 [ chū chū máo lú ]

解释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22分秒必争 [ fēn miǎo bì zhēng ]

解释 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要争夺过来。形容做事的时间抓得很紧。

出处 柯岩《奇异的书简 船长》:“我们现在要搞四化,分秒必争哩!”

23糊里糊涂 [ hú lǐ hú tú ]

解释 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

24无能为力 [ wú néng wéi lì ]

解释 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25尽善尽美 [ jìn shàn jìn měi ]

解释 尽:极;善:好。内容和形式都完美无缺;没有缺点。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出处 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哀公问五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

26完美无缺 [ wán měi wú quē ]

解释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完美:完整;完善。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27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释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28喜怒无常 [ xǐ nù wú cháng ]

解释 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

出处 《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29克勤克俭 [ kè qín kè jiǎn ]

解释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出处 《尚书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30绣花枕头 [ xiù huā zhěn tóu ]

解释 外面绣着花;里面装稻草的枕头。比喻外表好看;但无真才实学。

出处 清 彭养欧《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说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

31美中不足 [ měi zhōng bù zú ]

解释 美:好;不足:不够;缺欠。总的方面虽然很好;但局部不够完善、理想的地方。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报仇雪恨,尚为美中不足。”

32不劳而获 [ bù láo ér huò ]

解释 获:获得。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作“不劳而得”。

出处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33金无足赤 [ jīn wú zú chì ]

解释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比喻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出处 宋 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34一技之长 [ yī jì zhī cháng ]

解释 技:技能;本领;长:擅长、专长。有某一种专长。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4回:“凡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如有一技之长者,前来进谒,莫不优礼以待。”

35饱食终日 [ bǎo shí zhōng rì ]

解释 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6不堪设想 [ bù kān shè xiǎng ]

解释 不堪:不能;设想:对未来情况的想象、推测。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出处 清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内地膏脂,年年如些剥丧,岂堪设想!”

37碌碌无为 [ lù lù wú wéi ]

解释 碌碌:平庸的样子。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出处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21章:“我早就这样想: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去死!”

38浑浑噩噩 [ hún hún è è ]

解释 浑浑:厚厚;朴实厚道;噩噩:严正的样子。指浑厚而严正的样子。现多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39百孔千疮 [ bǎi kǒng qiān chuāng ]

解释 百;千:形容数量多;孔:小洞;窟窿。形容某种事物被破坏的程度非常严重;或形容毛病、弊病很多;也作“千疮百孔”。

出处 唐 韩愈《与孟尚书书》:“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

40一团漆黑 [ yī tuán qī hēi ]

解释 全部都是黑的。比喻没有一点好的地方。

出处 陈登科《破壁记》:“这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一片乌云飞也似地扑来,把月亮吞没了,山冲里顿时一团漆黑。”

41一无可取 [ yī wú kě qǔ ]

解释 没有一点有用的或值得肯定的地方。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都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

42不胜其任 [ bù shèng qí rèn ]

解释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43百无一是 [ bǎi wú yī shì ]

解释 是:对的;正确的。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

出处 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

44不自量力 [ bù zì liàng lì ]

解释 量:估计。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

45愚昧无知 [ yú mèi wú zhī ]

解释 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出处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稀圣旨!”

46超凡入圣 [ chāo fán rù shèng ]

解释 凡:凡人;普通人。超越凡俗;进入圣贤境界。后来多指学术、技艺、修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八卷:“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

47蒙昧无知 [ méng mèi wú zhī ]

解释 愚钝糊涂;没有知识;不通事理。

出处 《晋书 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48浅见寡识 [ qiǎn jiàn guǎ shí ]

解释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出处 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

49力不胜任 [ lì bù shèng rèn ]

解释 胜任:担当得起或承受得住。能力不够;难以担当任务。

出处 《周易 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言不胜其任也。”

50百无一失 [ bǎi wú yī shī ]

解释 失:差错;过错。形容十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也作“百不一失”、“万无一失”。

出处 唐 裴铏《聂隐娘》:“(隐娘)一年后刺猿穴百无一失。”

51白璧无瑕 [ bái bì wú xiá ]

解释 璧:古代玉器;扁圆形;中间有孔;瑕:玉表面的斑痕。洁白的玉器上没有一点斑痕。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3卷:“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璧无暇,卞和刖足。’”

52不通文墨 [ bù tōng wén mò ]

解释 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53力所不及 [ lì suǒ bù jí ]

解释 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出处 宋 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平生所未见之文,公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

54文恬武嬉 [ wén tián wǔ xī ]

解释 文官武将都耽于安乐;不以国事为务。文:文官;武:武将。

出处 唐 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55少不更事 [ shào bù gēng shì ]

解释 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 《晋书 周顗传》:“君少年未更事。”

56目不识字 [ mù bù shí zì ]

解释 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 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57百无一用 [ bǎi wú yī yòng ]

解释 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出处 清 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58绠短汲深 [ gěng duǎn jí shēn ]

解释 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59举鼎绝膑 [ jǔ dǐng jué bìn ]

解释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60不经世故 [ bù jīng shì gù ]

解释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出处 鲁迅《花边文学 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61百无一能 [ bǎi wú yī néng ]

解释 什么都不会做。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62少不经事 [ shào bù jīng shì ]

解释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出处 刘丰《后生可爱》:“所以在实际中,毛头小伙子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的也毕竟不少,‘少不经事’的话不尽全对。”

63备位充数 [ bèi wèi chōng shù ]

解释 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充数:用不够格的人来凑足数额。是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

64无能之辈 [ wú néng zhī bèi ]

解释 笨拙、没有能力或容易犯错误的人。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1回:“岳飞真乃无能之辈。”

65管窥筐举 [ guǎn kuī kuāng jǔ ]

解释 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郤正传》:“夫人心不同,实若其面,子虽光丽,既美且艳,管窥筐举,守厥所见。”

66平平庸庸 [ píng píng yōng yōng ]

解释 寻常,凡庸,不高明。

出处 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

67蚍蜉戴盆 [ pí fú dài pén ]

解释 比喻能力低而承担的任务极重。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处 汉 焦赣《易林 复之萃》:“蚍蜉戴盆,不能上山。”

68吴下阿蒙 [ wú xià ā méng ]

解释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 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69赐墙及肩 [ cì qiáng jí jiān ]

解释 比喻才学浅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70力有未逮 [ lì yǒu wèi dǎi ]

解释 能力做不到。

71纨袴子弟 [ wán kǔ zǐ dì ]

解释 纨袴: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华丽衣着。旧称浮华的富贵人家子弟。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

72避让贤路 [ bì ràng xián lù ]

解释 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73因人成事 [ yīn rén chéng shì ]

解释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74新学小生 [ xīn xué xiǎo shēng ]

解释 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张禹传》:“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

75才短思涩 [ cái duǎn sī sè ]

解释 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出处 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适当书诏填委之时,才短思涩,目不暇给。”

76噩噩浑浑 [ è è hún hún ]

解释 指质朴忠厚的样子。指上古之世。

出处 清 魏源《序》:“于是天文地理,皆定位于高高下下之中;孔思周情,各呈露于噩噩浑浑之际。”

77赶鸭子上架 [ gǎn yā zī shàng jià ]

解释 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出处 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说着一把将我拖了起来,要我去看看。这是硬赶鸭子上架,我向她解释,去看也是没用。”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