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通政司
tōngzhèng

通政司



简拼 TZS

词语解释

通政司[ tōng zhèng sī ]

1.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引证解释

1.明 清 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寧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范大人家。”

亦省称“通政”。 康有为 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

郑观应 《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臚可统於礼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


国语辞典

1.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网络解释

1.通政司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又称银台。明代有通政使司,设通政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置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参与讨论。清代通政使,设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官阶与明朝同。不过,这一衙门在明、清两代并无实权,如“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所以通政司一向被视作“清淡衙门”。


德语翻译 Amt, das die Denkschriften der Provinz dem Staatsrat einreicht (Eig, Pol)​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通政司造句

  • 1、其余掌院学士、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鸾仪衙门诸缺额,未暇细数。
  • 2、而弹劾严嵩的正是通政司使兼工部侍郎赵文华,他是严嵩的干儿子,正宗的严党成员。
  • 3、曹寅亦是,除了明面上的江宁织造府的正五品官外,还是通政司的主官通政使,正三品。
  • 4、直诉制度自周朝便开始存在,直到清朝所谓的“京控”,即“赴都察院、通政司、步军统领衙门呈诉”。
  • 5、老韩,通政司传来的奏本今后一率从西角门收。
  • 6、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
  • 7、历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
  • 8、后累官至署通政司事礼部尚书。
  • 9、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鸾仪衙门诸缺额,未暇细数。
  • 10、杨玉珂,清通政司参议,墓原在白鹤四冢村,干隆五十二年迁孟津老城扣马村。
  • 11、题本由通政司送达官中,其副本则送给给事中办事处,即六科廊房。
  • 12、有司奏章必先投他再投通政司
通政司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