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避实击虚
shí

避实击虚



词语解释

避实击虚[ bì shí jī xū ]

1.躲开对方的实力,寻找其薄弱的方面予以打击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虚实》

stay clear of the enemy's main force and choose to attack the vulnerable spot;

2.也说“避实就虚”


引证解释

1.亦作“避实就虚”

语出《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握奇经·游军》:“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

《新唐书·刘仁轨传》:“仁轨曰:‘兵法避实击虚。’”

《明史·杨守礼传》:“寇方避实击虚,而我能以寡胜众,宜録其功。”

谭家述 《从山谷中打出来》:“把队伍拉上九龙山顶山一个非常潮湿而阴暗的峡谷中隐蔽起来,准备避实击虚。”

《淮南子·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羣羊,此所以言兵也。”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此则予所谓避实就虚耳。”

凌力 《星星草》第二一章:“捻军避实就虚,倏然北上,使左宗棠的围剿计划宣告破产。”


国语辞典

1.避开坚强的而攻击虚弱的。语本比喻攻敌须乘虚而入。明·刘基〈赠交棋相子先序〉:“避实击虚,投间抵隙,兼弱取乱之道,无所不备。”也作“避实就虚”、“就虚避实”

《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重就轻


网络解释

1.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bì shí jī xū,意思是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英语翻译 stay clear of the enemy's main force and choose to attack the vulnerable spot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避实击虚造句

  • 1、在战争中,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实击虚才能克敌制胜。
  • 2、它讲求的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 3、努尔哈赤用兵如神,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把明军杀败了。
  • 4、龙飞眼见帝苍澜夹杂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冲来,虽然心中愤怒,但平素谨慎小心的他向来先探听虚实在谋而后动,故避实击虚选择后退。
  • 5、避实击虚、以逸待劳、联宋灭金,且隐含的策略为假道灭虢,南宋亡也。
  • 6、避实击虚是我军开展游击战争的一条重要战略方针。
  • 7、孙子要求进攻行动的突然性,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避实击虚”、“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8、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 9、从上述事例中,说明企业家只有重视与积累市场信息,及时地、准确地分析与利用市场信息,确定市场中的“空”与“实”所在,采取“避实击虚”策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 10、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敌方,等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采用避实击虚的手段去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 11、铮铮的琴声中,韦天川生平第一次竟有退缩之心,狭长的双目寒芒闪烁,望向那个可恨的男人与弹琴的美人儿,避实击虚,也是一种高明的战法。
  • 12、他们这种盗寇简直将避实击虚发挥地淋漓尽致,看到我们人多就逃之夭夭,看到我们人少就会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对我们进行围攻。
  • 13、乔暗自点头,不错,避实击虚,好主意!赛场上,唐壮的拳头继续打着,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下来,不是因为累了,是因为唐壮有些疑惑。
  • 14、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兄弟嘛,自然是用来陷害的喽,这一条可是厚黑学里最重要的关键之所在,也正合孙子兵法中敌明我暗,避实击虚之原理。
  • 15、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坚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 16、妈妈说,打实战是为了锻炼专注力,观察能力和应变速度。双方情况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根据情况,自己也随时调整,一不小心,就会被挨打。而且打实战重要的是避实击虚
  • 17、如果不战而全胜是你的战略目标,那么避实击虚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通过集中你的资源来攻击对手的致命弱处,你就会获得成功。
  • 18、如果“不战而全胜”是你的战略目标,那么“避实击虚”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通过集中你的资源来攻击对手的致命弱处,你就会获得成功。
  • 19、汉末赤眉军和黄巢农民起义军,避实击虚,驰骋在广阔战场上的大量流动作战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战例。
  • 20、认为有形战术创新方向应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避实击虚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