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同声
tóngshēng

同声


拼音 tóng shēng

简拼 TS

词语解释

同声[ tóng shēng ]

1.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

simultaneous;

2.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同声相应。

same sound;

3.众口一辞;随声附合

台下同声叫起好来。

(speak)at the same time;

4.言语腔调相同

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清·李渔《闲情偶寄》

same tone;


引证解释

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参见“同声相应”

汉 贾谊 《新书·胎教》:“故同声则处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

晋 陆机 《驾言出北阙》诗:“良会罄美服,对酒宴同声。”

唐 李白 《赠僧崖公》诗:“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

金 元好问 《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故人》诗:“黄金鍊出相思句,寄与同声别后看。”

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

汉 扬雄 《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跡。”

《东周列国志》第六二回:“诸大夫同声应曰:宜逐之。”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听,又雄壮,又有劲,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声叫起好来。”

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

《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今日且説箇卖卦先生去兗州府奉符县前,开箇卜肆,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箇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4.指言语腔调相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僕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浄、丑同声。”


国语辞典

1.一齐出声。比喻同一心意

《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异口同声。”

2.同行、同业

《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用金纸糊著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个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网络解释

1.同声

同声是汉语词汇,

拼音tóng shēng,

释义: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4、指言语腔调相同。

出处《新书·胎教》。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同声造句

  • 1、文人的刀剑就是笔墨,对此不良风气理应口诛笔伐,同声谴责。
  • 2、我们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他们亟需帮助时雪中送炭,终于赢得世界各国同声喝采。
  • 3、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使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大动公惯,同声谴责。
  • 4、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5、大家异口同声地赞成老师的提议。
  • 6、小明和小力常在一起讨论文艺理论的各种问题,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7、大家众口同声地称赞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
  • 8、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老陈是我们车间的好主任。
  • 9、他们俩真可以算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了。十多年来无论在任何项目的合作中,都配合得十分默契。
  • 10、白桦林异口同声地发出哗哗的声音。
  • 11、领导领导器宇不凡,英才伟略人人赞,驻守岗位不怠慢,业绩飙升不骄傲,带头表率争先进,体恤奖励得体到位,事物繁忙你最累,异口同声感恩在心,祝你春节吉祥,合家欢乐。
  • 1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 13、团结是什么?团结是拔河比赛时,人人不留余力的奋力拼搏。团结是什么?团结是比赛场下那异口同声的加油声。团结是什么?团结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14、全国人民同声谴责“台独”分子的谬论。
  • 15、上联:青面獠牙面目狰狞,面面相赫,下联:欢声笑语诡异嚎叫,异语同声,横批:同乐万圣节。祝各位开心鬼吃好喝好玩好!
  • 16、虎年惊蛰到,虫虫总动员:荧火虫当先锋官,瓢虫当形象大使,毛毛虫当内衣模特,应声虫当同声翻译,瞌睡虫当催眠大师。你这条大虫呢?就当个领衔主演吧。
  • 17、据说,每回大火起时总要在场的民众都同声高唱圣母颂,而且还宣誓赌咒。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尔雅切克几次纵火的场面,必定庄严肃穆。
  • 18、同声传译开支标准为口译每人每天5000元,笔译每千字200元;同声传译设备和办公设备租金,会议正式代表人均开支标准为每天50元。
  • 19、千张身份证遗落各车厢说起乘客最容易丢的物品,驾驶员异口同声地说是身份证和卡。
  • 20、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同声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