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薪水
xīnshuǐ

薪水


拼音 xīn shuǐ

简拼 XS
五笔 AUII

词语解释

薪水[ xīn shuǐ ]

1.采薪汲水;泛指日常生活的必需条件

取了两封银子,给骆龙以为贴补薪水之用。——《镜花缘》

condition;

2.工资

salary; payroll;


引证解释

1.柴和水。借指生活必需品

《魏书·卢玄传》:“若实有此,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

宋 叶适 《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虏既解去,襄城米未食者十五万,薪水不乏,竟完二城,皆如公策。”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数日薪水之资。”

2.打柴汲水

《南史·隐逸传上·陶潜》:“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唐 元稹 《河阴留后元君墓志铭》:“我诸父法尚严,家极贫,而事事於丧祭宾客,虽扫除薪水不免於吾兄。”

宋 陆游 《示子遹》诗:“劳兼薪水奴初去,典到琴书事可知。”

3.即工资。参见“工资”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薪俸》:“按此知国初官员有给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犹在人口,而近来各局委员有薪水之给,亦本此也。”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偏重按劳取值的薪水和偏重解决困难的津贴,在过渡的社会中都有它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原则。”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说你的薪水。从薪水里,自然是挤不出油水来。”


国语辞典

1.采薪和汲水。指炊爨之事

《晋书·卷四一·刘寔传》:“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2.工作的酬劳。 也称为“薪俸”、“薪给”、“薪金”、“薪饷”、“薪资”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 数日薪水之资。”

《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学生技艺日进,教习一律优加薪水。”


网络解释

1.薪水

薪水(xīn shuǐ)又叫薪俸、薪给、薪金。而部队,警察里称为薪饷。现代人成为薪资。由于都是工人阶级,所以称为工资。


英语翻译 salary, wage

法语翻译 salaire, appointement, traitement

德语翻译 Bezug (S)​, Gehalt (S)​, Lohn (S)​, Bezahlung , Gehalt (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薪水造句

  • 1、这间公司对职员的薪水锱铢必较,请个病假也要扣钱。
  • 2、你领了薪水要省点用,免得一到月底又要囊空如洗了。
  • 3、小李因公受伤,公司非但没有给予抚恤,还要扣他旷职的薪水,这能算是仁至义尽吗?
  • 4、他不擅理财,又常向公司预支薪水,寅吃卯粮,弄得惨兮兮的。
  • 5、在朋友最困难时,他把薪水都拿去资助,这种人可算是仁至义尽了。
  • 6、他挥霍成性,薪水到手,往往不久就花光,所以到了月底就得节衣缩食度日。
  • 7、建议加这点薪水对老板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他为什么不同意呢?
  • 8、老王总是挥霍无度,月初才领薪水,到了月中就囊空如洗了。
  • 9、为了赚取微薄的薪水,他风尘仆仆地两地奔走。
  • 10、听到你被升职的消息,我好高兴,兄弟祝你以后再多多的升,薪水多多的拿。
  • 11、为了赚取微薄纺薪水,他风尘仆仆地两地奔走。
  • 12、虎年祝你事业如日中天,爱人亲密无间,薪水上万成千,快乐无际无边,烦恼渺如云烟,逍远胜似神仙。
  • 13、金秋送爽丹桂香,果熟菊黄步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乡,携手登高身健康。事业登高薪水涨,爱情登高甜蜜长,友情等高情谊广,好运登高开心房。祝重阳快乐!
  • 14、公司承诺业务员的薪水会降低,并且在考虑裁员之前,集团外的销售者所扮演的职位会提供给公司员工。
  • 15、新春驾到,欢喜进门,小假来到,心情甚好;朋友祝福,添个作料,假朞舒心,玩得称心;新年开始,工作顺心,薪水合心,被窝暖心。
  • 16、狗年祝你事业如曰中天,恋人亲密无间,薪水上万成千,快乐无际无边,烦恼渺如云烟,逍遥胜似神仙。
  • 17、新年祝你事业如日中天,恋人亲密无间,薪水上万成千,快乐无际无边,烦恼渺如云烟,逍遥胜似神仙。
  • 18、猪年祝你事业如日中天,恋人亲密无间,薪水上万成千,快乐无际无边,烦恼渺如云烟,逍遥胜似神仙。
  • 19、狗年祝你事业如日中天,恋人亲密无间,薪水上万成千,快乐无际无边,烦恼渺如云烟,逍遥胜似神仙。
  • 20、虎年祝你事业如日中天,恋人亲密无间,薪水上万成千,快乐无际无边,烦恼渺如云烟,逍遥胜似神仙。
薪水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