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酸枣
suānzǎo

酸枣


拼音 suān zǎo

简拼 SZ

词语解释

酸枣[ suān zǎo ]

1.木名。也称棘。枝上有刺。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较枣小,味酸。主产于我国北部,常野生成丛莽。种子用为养心安神药。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引证解释

1.木名。也称棘。枝上有刺。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较枣小,味酸。主产于我国北部,常野生成丛莽。种子用为养心安神药。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酸枣》

《孟子·告子上》“养其樲棘” 汉 赵岐 注:“樲棘,小棘;所谓酸枣也。”

唐 李白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老舍 《柳家大院》:“我也卖过酸枣、落花生什么的,那可是先前的事了。”


国语辞典

1.植物名。鼠李科枣属,落叶亚乔木。干高有针刺,叶长卵形,花小,色红绿,果圆小,味酸可食,仁可入药


网络解释

1.酸枣 (鼠李科枣属植物)

酸枣(学名: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w)鼠李科枣属植物,是枣的变种。又名棘、棘子、野枣、山枣、葛针等,原产中国华北,中南各省亦有分布。多野生,常为灌木,也有的为小乔木。树势较强。枝、叶、花的形态与普通枣相似,但枝条节间较短,托刺发达,除生长枝各节均具托刺外,结果枝托叶也成尖细的托刺。叶小而密生,果小、多圆或椭圆形、果皮厚、光滑、紫红或紫褐色,内薄,味大多很酸,核圆或椭圆形,核面较光滑,内含种子1至2枚,种仁饱满可作中药。其适应性较普通枣强、花期很长,可为蜜源植物。果皮红色或紫红色,果肉较薄、疏松,味酸甜。

酸枣的营养价值很高,也具有药用价值,酸枣作为食品,去果肉枣仁还是中药材,如江苏长美花卉的酸枣,太行山上野生较为普遍。

(概述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英语翻译 sour date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酸枣造句

  • 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 2、酸枣加白糖,安眠大帮忙。
  • 3、深秋已来到,天干又物燥;喝水润润肺,果蔬不能少;温补正当时,开胃食酸枣;萝卜赛人参,鸭肉是佳肴;睡眠要充足,锻炼通五窍。真心祝愿,身心安好!
  • 4、曹之本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兵,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敖仓,太谷一线,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
  • 5、此外延年益寿的延龄草,清嗓润喉的黑节草以及重要藏药南酸枣、灵芝、虫草、贝母、雪莲、草乌等也值得购买。
  • 6、在饮食上的补救方法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如白菜、油菜、雪里红、西红柿、荠菜、山楂、酸枣、柠檬等。
  • 7、百合、佛手、酸枣仁、枸杞子、桑椹子、龙眼肉、荷叶、鸡内金等。
  • 8、秋日来临果实多,最美数着酸枣果,荒郊野外红一片,采摘艰辛全值过。维生素含量第一名,开胃助消化肠道清,酸甜可口果肉鲜美,果仁煎汤有助睡眠。养生日,祝愿朋友多多收集好资料,。
  • 9、路上两边,杂草丛丛,野果累累,不时摘一些酸枣、杜梨,也减去了一些登山的疲惫。
  • 10、正当诸侯为继续停驻酸枣还是分兵进袭各持己见的时候,并州传来消息:牛辅采纳手下谋士的计谋,集重兵日夜攻打壶关,并分出骑兵劫掠周边的小县城。
  • 11、把梨枣枝嫁接到酸枣枝上,不到一年梨枣就喧宾夺主了,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枣来。
  • 12、为扩充军力,曹操分别任命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曹仁、曹洪等将分屯于酸枣、白马、平丘、襄邑、扶沟等处,就地募兵操练。
  • 13、生地黄清热滋阴,酸枣仁宁心安神。
  • 14、而如今盟主为袁绍,负责酸枣军粮调配为袁术,此二袁闻孙坚托故不出兵为其家族报仇,必然暗地里恼坚。
  • 15、油菜、雪里红、西红柿、荠菜、山楂、酸枣、柠檬等。
  • 16、一棵棵银杏树,穿上了金黄色的袍子,一株株枫叶树戴上了红冠,一串串圆溜溜、红彤彤的野酸枣,真像挂满树枝的小灯笼。抬头仰望,那参天的青松,苍劲挺拔。望着这傲然挺立的松柏,一种敬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 17、酸枣联合军大本营里,一片歌舞升平,将士们吃的吃喝的喝,根本就没把这当战场。
  • 18、结论:选取酸枣仁汤水煎液为较优提取工艺。
  • 19、例如“圆桌”“滚圆的钢珠”“滴溜儿圆的酸枣”。
  • 20、我和小伙伴们在酸枣棵子间钻上钻下,一双小手灵巧地采摘着那些滴溜儿圆的小果实,不长时间,两个口袋就装得鼓鼓囊囊的了……
酸枣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