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建安七子
jiànān

建安七子



词语解释

建安七子[ jiàn ān qī zǐ ]

1.汉末建安(献帝年号)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同时以文学齐名,曹丕《典论·论文》云:“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后世因称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邺中,也称“邺中七子”


引证解释

1.后世因称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 邺中,也称“鄴中七子”。后世因称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 邺中,也称“鄴中七子”

汉 末 建安 ( 献帝 年号)时期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 和 刘桢 七人,同时以文学齐名, 曹丕 《典论·论文》云:“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驥騄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国语辞典

1.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文学界著名的七位作家,即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徐干等七人。因共居于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故也称为“邺下七子”


网络解释

1.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英语翻译 Seven leading writers during the Jian An Period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建安七子造句

  • 1、钱伟长的名字,是他的叔叔、国学大师钱穆所起,“伟长”乃“建安七子”中的徐干之字,徐干擅长诗赋,所写五言诗妙绝一时。
  • 2、当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也把祢衡吹成“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
  • 3、建安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在当时的文学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俱都是北方文人中的代表人物。
  • 4、建安七子个个才气,竹林七贤个个骨气,武当七侠个个仗义,七一齐心,感谢党的好儿女,在灾难面前无比英勇豪气,我们军民万众一心,中国必铸新辉煌!
  • 5、建安七子之一。
  • 6、为建安七子之一。
  • 7、刘公干,并称建安七子
  • 8、诗书礼易厚我激扬的思想,梅兰竹菊化我挺拔的脊梁;建安七子不屈的风骨召我立浩然正气,戊戌君子高昂的头颅引我回真理之乡。腾空的火箭是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奔腾的黄河是血脉喷张、源远流长的不屈力量。
  • 9、生在乱世之中,统一北方,有官渡之战这样的大胜,又有赤壁之战的大败!文能达建安七子,武能拼三国鼎立!这,就是生在乱世中的枭雄曹操!
  • 10、颂读建安文学,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等人骏爽刚健的诗风,让我感知了行径浪漫、举止风流、作风自由的建安风骨。
  • 11、她的成就,她的才情,丝毫不弱于建安七子
  • 12、现在,老师依旧会站在三尺讲台传授这些,讲建安七子、三曹、陶渊明、桐城派,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传统。
  • 13、国学大师钱穆所起,“伟长”乃“建安七子”中的徐干之字,徐干擅长诗赋,所写五言诗妙绝一时。
  • 14、建安七子,联耀当时。
  • 15、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绩述论
  • 16、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这个人身强体壮,目光炯炯,大脑聪慧。从小就立下了雄心壮志。建安七子中,曹家父子占了三个。曹操文韬武略集于一身。
  • 17、这里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三国名士:建安七子之陈琳。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宋曹皆生于斯,长于斯,留下了光耀千秋的史记。
  • 18、从孔孟、老庄到大、小李杜,从建安七子到唐宋八大家,每一句唐诗,每一段宋词都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华,都是每位文人的毕生心血。
建安七子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