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三昧
sānmèi

三昧


拼音 sān mèi

简拼 SM

词语解释

三昧[ sān mèi ]

1.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 knack; secret;


引证解释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唐、宋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

《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动了心中三昧,毘芦仙亦显神通。”


国语辞典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

2.诀要、窍门

《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网络解释

1.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

三昧:舞台广播剧

三昧: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


英语翻译 Samadhi (Buddhist term)​

法语翻译 Samadhi

德语翻译 Samadhi (Sprachw)​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三昧造句

  • 1、他虽年过花甲,却如此容光焕发,这个中三昧,连他自己一下也说不清。
  • 2、为了城市建高楼而把古建筑拆掉,无异游戏三昧
  • 3、下手端的,炼魔见性,片晌工夫,发起三昧真火,返本还元,一体同观,大地成宝,霞光万道,正眼六通,炼金刚不坏之身,了鬼神不测之妙也。
  • 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 5、有论者认为,钟国康之书法、篆刻师法吴昌硕,心慕手追,得其三昧,几可乱真。
  • 6、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 7、对于不太熟的人,很多人反而能够敞开心扉,王学谦深谙此中三昧,搭讪起来毫无压力。
  • 8、以诗艺论,任兄雅好凝炼,不拘字义文法之桎梏,不落赘词冗句之窠臼,真知诗之三昧者。
  • 9、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
  • 10、弥勒又称为慈氏,因其常修慈心,而得此三昧故。
  • 11、傅雷的许多艺术主张是深得艺术个中三昧,极为精粹的见解。
  • 12、在据理申辩遭斥后,他临危不惧,临难不苟,借三昧定力之功,摄心入静,一心念佛。
  • 13、而面前修身洁行、得其三昧的僧侣或许通幽洞微,岂不是一位极好的倾诉对象。
  • 14、以诗艺论,任兄雅好凝练,不拘字义文法之桎梏,不落赘词冗句之窠臼,真知诗之三昧者。
  • 15、六度中的禅定度,梵语叫禅那波罗密,意思是静虑、寂照,也可译作三摩地、三昧、定。
  • 16、高人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岂得以口头三昧为高人乎!当年予师秘授试金石一方,善识人之高低身份。
  • 17、黄君成文兄,于书画之道,心境高远,精书法,通绘事,深识书画三昧
  • 18、他又岂会不知徐真之计,只是逢场作戏三昧俱,自己总不能真的踏过这些无辜牧民的尸体,将望风而走的萨勒人给揪出来罢了。
  • 19、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 20、可惜,时下不少文化名流不谙此中三昧,他们不仅当初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大展心计,而且大红大紫后,不知急流勇退,企图永远保持高知名度,永当弄潮儿。
三昧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