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入神
shén

入神



词语解释

入神[ rù shén ]

1.专注于眼前有浓厚兴趣的事物或陷入沉思

他入神地站在画前,良久方才离去。

be entranced; be enthralled;

2.形容达到精妙的境界

这幅人物画画得真入神。

superb; marvellous;


引证解释

1.后多用以指一种技艺达到神妙之境

《易·繫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孔颖达 疏:“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於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予家所藏摩詰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清 吴伟业 《琵琶行》:“琵琶急响多秦声,对山慷慨称入神。”

峻青 《秋色赋·张玉生》:“过去,在观看演出中,这种说‘数来宝’的呱哒板,不知听了多少次,可从来没有听到象今天的这么好,这么熟练,这么达到了出奇入神的地步。”

2.谓注意力高度集中

《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正听得有些入神儿。”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文彩﹞离她远远地在一张旧沙发上歪歪地靠着江泰,他正在拿着一本《麻衣神相》,十分入神地读。”


国语辞典

1.因对某事物兴趣浓厚,而精神集中,心无旁骛

《文选·江淹·杂体诗·嵇中散》:“处顺故无累,养德乃入神。”

《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老爷侧著耳朵,一字字跟著听明白两句唱道:『是盖世英雄,始信短如春梦。』正听得有些入神儿。”

入迷

2.形容技艺非常高超精妙

《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网络解释

1.入神

入神,汉语词汇。

拼音:rù shén,

是指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或是达到精妙的境地。


英语翻译 to be enthralled, to be entranced

法语翻译 tomber en extase, superbe, merveilleux

德语翻译 Andacht (S)​, verzücken (V)​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入神造句

  • 1、他入神地凝视着这幅画。
  • 2、这道彩虹像仙女的彩带,又像迎接他人的彩桥,仿佛能把人引入神话世界。
  • 3、老师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很入神
  • 4、他的吹奏是那么入神,打动了所有听众。
  • 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 6、文章指出,地下电台全用闽南话、客家话广播,穿插低俗故事、笑话,男女广播员打情骂俏,诲盗诲淫,无所不用其极,骗取听众入神
  • 7、云像一只狗,后面跟了四只小狗,它们对大狗紧追不舍。我正觉得有趣时,变了。变成一望无际的大海,我看得入神了。
  • 8、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 9、王警官身手敏捷马上向后跑去,昊天见状马上去叫正看的入神的苏奇。
  • 10、有一青年男子萧史,乘龙而至,奏箫之技,精妙入神,前来教弄玉吹箫。
  • 11、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12、二公虽绝艺入神,然意存冲挹,雅人深致,使见者意消;与骂座灌夫,自别是一流人物。
  • 13、徐悲鸿画的骏马达到了入神的艺术境地。
  • 14、朱由检正入神地看着,叶谷明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喜滋滋地道:“马公子大驾光临,叶某真是荣幸之至!宴席已经备好,只等公子来便开席,快里面请!”。
  • 15、印象深刻的是,你正听得入神,故事中的双方胶着之即,说书人惊堂木啪一拍,拉着个长腔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16、江月下针入神很快一个一个给她们下完针开畅每处细微穴道的宁心静气,收针:“好了,你们运息一下起来吧”。
  • 17、爱爱跟小猫一样喜欢玩揉线团,他在我写作业的时候趴在我身旁。乖乖的。它和我一起看电视,还会看得很入神。我在玩电脑的时候,它就很好奇的望着电脑,一边汪汪的叫着,好像在说:我也要玩!
  • 18、真可谓变化万端神鬼莫测!刚才看得不过瘾,所以边走边想,渐渐又入神了。
  • 19、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 20、松松手,脱离无聊的单身贵族;跨跨脚,迈入幸福的二人世界。祝贺你,正式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祝福你,从此享受美满的婚姻生活!
入神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