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鲁肃

鲁肃


拼音 lǔ sù

简拼 LS

词语解释

鲁肃[ lǔ sù ]

1.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Lu Su;


国语辞典

1.人名。(西元173~217)​ 字子敬,东城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时名将,个性方正严谨,富而好施,长于文章,思虑深远,有过人之明。在赤壁之役,建议结合刘备来抵御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为孙权所器重,官拜奋武校尉,转横江将军


网络解释

1.鲁肃 (孙吴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英语翻译 Lu Su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山东安静(打一《三国演义》人名)
谜底:鲁肃
解析:山东简称“鲁”。

鲁肃造句

  • 1、唐朝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大有蜀汉关羽应鲁肃之约单刀赴会的遗风。
  • 2、乃以南郡、建平两郡予备,分豫章为番阳郡,改兴昌郡为汉昌郡;复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
  • 3、当晚,孙权于府邸内设便宴招待诸葛亮,鲁肃作陪。
  • 4、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5、我自然知道正是鲁肃的到访才促成了孙刘联盟,等下他们见面之后,诸葛亮便要和鲁肃过江,舌战群儒,一展风采。
  • 6、智慧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想想吧:如果曹操没有郭嘉、程昱、贾诩等人的智慧;刘备没有诸葛亮等人的智慧;孙权没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的智慧怎么会实现三分天下的局面呢?也正是因智慧使他们的名字留下光辉的一页。
  • 7、孔明曰:"鲁肃必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计策,来诱我耳。
  • 8、孙权派鲁肃索要荆州,刘备哭着不肯还。鲁肃说:好歹也是个皇叔啊!怎么成了钉子户?诸葛亮说:别急!刘哥就是个房奴,只有使用权,所有权还是你们的!
  • 9、鲁肃见状,心知吕布乃是担心其投靠孙策,刹地,鲁肃将棋子放回棋碗,单膝跪地道:“不才鲁肃拜见主公!”。
  • 10、刘备没有安身之地,向孙权借了荆州,不想还了。孙权派鲁肃来要,刘备来了个一哭二闹三上吊,鲁肃只好去找孔明:刘备好歹也是个皇叔,咋成了钉子户了。
  • 11、鲁肃曾言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也。
  • 12、三国时,吴国大将鲁肃曾在这里排兵布阵,抗拒曹操,结果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投送寺庙。
  • 13、引至堂上,孙权下阶相迎,优礼相待,施礼完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的旁边,只看他讲话。
  • 14、鲁肃乃引孔明到幕下,早早的看见张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多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 15、鲁肃身长八尺,状貌雄伟,腰悬宝剑,面红粗髯,若不是一身儒袍,大概还会给人一种赳赳武夫的感觉。
  • 16、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 17、原来襄阳庞统,字士元,因避乱寓居江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
  • 18、第一眼望去,鲁肃的形象跟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很相似,一幅忠厚长者模样,脸上总是挂着招牌式的笑容。
  • 19、鲁肃到夏口时,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晨夜兼道”,及至江陵,闻刘琮已降操,刘备也正惶恐南逃。
  • 20、这之后的吴国更会俟机袭取益州,真正完成周瑜,鲁肃所制定的南北对峙计划。
鲁肃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