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对眼
duìyǎn

对眼


拼音 duì yǎn

简拼 DY
五笔 CFHV

词语解释

对眼[ duì yǎn ]

1.内斜视的通称。即黑眼球斜向内侧的病

cross-eye;

2.合乎自己的眼光;中意

be to one's liking;


引证解释

1.入眼;呈现在眼前

唐 杜甫 《立春》诗:“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仇兆鳌 注:“那对眼,谓那堪对眼。”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安世高》:“天女以诗戏少游曰:‘……闻道诗词妙天下,庐山对眼可无言?’”

2.投合;中意

《红楼梦》第六十回:“倘有不对眼的人看见了,又是一番口舌。”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自从去年架杆子,才想娶个屋里人,可是一直没看上对眼的。”

3.“内斜视”的通称。一种眼病。两眼瞳孔向中间偏斜。也叫对眼儿、斗眼、斗鸡眼


国语辞典

1.合乎自己的眼光。指满意

“那个商品的造型特殊,许多人一看就对眼。”

2.内斜视的别称。参见“内斜视”条


网络解释

1.对眼 (疾病)

对眼”就是人们常称的“斗鸡眼”,医学上称为“内斜视”的斜视眼。表现为一眼向前注视物体,另一眼球向内转向鼻侧或是双眼视物时,双眼球均转向内。前者分为共转性内斜视和麻痹性内斜视后者为固定性内斜视。

2.对眼 (词语)

.入眼;呈现在眼前。 唐 杜甫 《立春》诗:“ 巫峡 寒江那对眼, 杜陵 远客不胜悲。” 仇兆鳌 注:“那对眼,谓那堪对眼。”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安世高》:“天女以诗戏 少游 曰:‘……闻道诗词妙天下, 庐山 对眼可无言?’”(2).投合;中意。《红楼梦》第六十回:“倘有不对眼的人看见了,又是一番口舌。”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自从去年架杆子,才想娶个屋里人,可是一直没看上对眼的。”(3).“内斜视”的通称。一种眼病。两眼瞳孔向中间偏斜。也叫对眼儿、斗眼、斗鸡眼。


英语翻译 to squint; to one's liking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对眼造句

  • 1、为了正义,他们视死如归,面对眼前的威胁,他们面不改色。
  • 2、看书姿势不当会损害视力,譬如说躺着、趴着看书对眼睛都不好。
  • 3、面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大家竟然若无其事地低头做事,谁也不去过问。
  • 4、他那对眼睛闪耀着一种灵活的难以捉摸的光芒。
  • 5、面对眼前这破乱不堪的景象,大家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
  • 6、黑色的镜片可以阻挡强光对眼睛的伤害。
  • 7、欧式双眼皮对眼皮的要求很高,要求眼皮比较薄的,如果脂肪比较多,不适合做这种欧式的。
  • 8、面对眼前千山万壑,我想得很多很多。
  • 9、早上起来看远处,看看山,看看树,看看绿色植物,对眼睛有好处。六月六,爱眼日,爱护眼睛莫糊涂,祝你眼睛健康,生活幸福。
  • 10、干部应有思想,采日月精华,通古今之变,究天地之理;思考,在学习的基础上,对眼下形势,未来发展,瓶颈问题有感悟:思路:实事求是,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 11、夏天美中不足是太热了,抬头望着那太阳,就会感到眼睛痛,等低头就感到眼前直冒金花,感觉头昏脑涨,这就是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所以我最讨厌紫色。
  • 12、DIY去眼袋眼膜:以蔬菜水果为材料做“眼膜”。经过稍稍的加工就变成眼膜。每天用新鲜的天然品护理眼部,对眼睛会有很好的护理作用。
  • 13、火眼金睛一对眼,脸颊抹得红艳艳。手上拎着两包盐,嘴里叼着一包烟。警察看到想戒严,医院拉你做体检。人说你脑子冒烟,你说你过节表演!愚人节快乐!
  • 14、避免强光和看极小的文本。高亮度的屏幕盛行一时,但它反射的光对眼睛不好。
  • 15、鱼生长这么大第一次见识这么奇怪的东西,实在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但是他对眼前这个美丽绝伦的女孩,也是心生出几分畏忌来。
  • 16、熬夜看球赛的球迷,在起来活动时,还要多做眨眼的动作,或者做一下眼睛保健操,对眼部的穴位比如精明、四白、鱼腰、瞳子髎等做一下按揉放松。
  • 17、凝神巩固了下刚得来的修为,苏道张开了眼睛,平静的扫过众人,现在的他意兴索然,心境的突破让他对眼前的一切有了重新的看法,同时也有了离开之意。
  • 18、面对眼前的一切,气行大师毫无所动,就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依然在思考着气儿,为何没有出现在,难道是自己利用,内功调息法,没有调整好气儿的内功。
  • 19、你那瓜子形的形,那么白净,弯弯的一双眉毛,那么修长;水汪汪的一对眼睛,那么明亮!
  • 20、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对眼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