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月食
yuèshí

月食


拼音 yuè shí

简拼 YS
五笔 EEWY

词语解释

月食[ yuè shí ]

1.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正好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现黑影,这种现象叫“月食”。太阳光全部被地球挡住时,叫“月全食”;部分被挡住时,叫“月偏食”

eclipse of the moon;


引证解释

1.亦作“月蚀”。月望日,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因受地球所阻,照射不到太阳光,月面变黑的天文现象。太阳光全部被地球挡住时,就发生月全食;部分被挡住时,就发生月偏食

《礼记·昏义》:“日食则天子素服,而脩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脩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

《汉书·韩延寿传》:“延寿又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鐔,放效尚方事。”

唐 卢仝 《月蚀诗》:“或问玉川子,孔子修《春秋》,二百四十年,月蚀尽不收……孔子父母鲁,讳鲁不讳周,书外书大恶,故月蚀不见收。”

《梦溪笔谈·象数一》“开元《大衍历法》最为精密” 胡道静 校注引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七:“神宗 元丰 元年,闰正月,甲午,詔:‘提举司天监近校月食时分,比《崇天》、《明天》二法,已见新歷为密。’”

巴金 《家》二一:“还有一次遇到月蚀,我们背起板凳在天井里走,说是替月亮受罪。”

2.犹月俸

宋 石介 《蜀道自勉》诗:“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国语辞典

1.阴历十五,地球居日、月之间,如果三者恰成一直线时,所发生的地影蔽月的现象,称为“月食”。也作“月蚀”

2.月过阴历十五由圆而缺的现象,称为“月食”


网络解释

1.月食 (天文现象)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英语翻译 lunar eclipse, eclipse of the moon

法语翻译 éclipse lunaire

德语翻译 Mondfinsternis (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月食造句

  • 1、只要懂一些自然科学,你对日食和月食这些自然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 2、科学家根据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行规律,可以准确地推算出日食和月食的时间。
  • 3、日食百姓粟米,月食国家俸禄,不为百姓办事,百姓养我何用。
  • 4、日食、月食都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 5、日食、月食都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的。
  • 6、地节元年正月戊午乙夜,月食荧惑,荧惑在角、亢。
  • 7、元宵夜,你只要对月亮盈盈一笑,月亮就变成月食。这一刻,伟大的西施在你身上灵魂附体,你一个人代表了中国美女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你就是当世的闭月!
  •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供桌庭院中,祭月共举杯。团圆喜笑颜,赏月食甜饼。月圆人也圆,酒香花儿艳。中秋节祝朋友,家圆人圆事事圆,甜甜蜜蜜幸福园。
  • 9、斋月朞间他每天必须要在天亮之前吃一种穆斯林传统的斋月食品并且再喝一加仑的水,然后依靠精神力量虔诚把斋一天不进食不饮水直至日落。
  • 10、月食都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 11、卿但以事见推,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何容得有宦情?昔荷圣王跂识,今又蒙旌贲,甚愿诣阙谢恩,但比腰脚大恶,此心不遂耳。
  • 12、今晚的月食简直太壮观了,唯一遗憾的是今天阴天!
  • 13、云许可时,月食朞间,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包括多数环太平洋地区都可以看见月偏食。
  • 14、月球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院士3日透露,"嫦娥一号"探月卫星8月将再次经历月食
  • 15、以带食差乘所食分,满定用分而一,若月食既者,以既内刻分减带食差,余所食分,以既外刻分而一,不及减者,为带食既出入也。
  • 16、在月偏食时没有食既和生光,半影月食只有半影食始、食甚和半影食终。
  • 17、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 18、下个月有月食
  • 19、据报道说,明天晚上有月食
  • 20、从月食到全食历时一个小时。
月食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