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门下省
ménxiàshěng

门下省



词语解释

门下省[ mén xià shěng ]

1.亦省称“门下”

2.官署名。后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隋承其制。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宋因之,元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


引证解释

1.亦省称“门下”。官署名。 后汉 谓侍中寺。 晋 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 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 承其制。 唐 龙朔 二年改名东台, 咸亨 初复旧称, 武则天 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 初复旧称, 开元 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 因之, 元 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参阅《通典·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宋书·王僧达传》:“僧达文旨仰扬,詔付门下。侍中何偃以其词不逊,启付南臺,又坐免官。”

《隋书·百官志上》:“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门下》:“门下省掌管詔令,今詔制之首,必冠以门下二字,此制盖自唐已然。傅亮《修张子房庙教》,首曰纪纲,唐吕延济注云:纪纲为主簿之司,教皆主簿宣之,故先呼之,亦犹今出制首言门下是也。”


国语辞典

1.职官名。本为秦、汉时服务皇室的机构,晋时始名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于元朝始废。因唐时一度更名为黄门省,且职掌枢要,故也称为“黄门”


网络解释

1.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

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三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英语翻译 Under door Province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门下省造句

  • 1、他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
  • 2、首辅吕不群领衔的吕党,大将军兵部尚书陆思法为首的陆党,吏部尚书李元之为首的李党,门下省侍中张臣为代表的士族党,泾渭分明。
  • 3、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4、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
  • 5、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
  • 6、宋代甲库属吏部,主管收藏官告院所撰黄甲及中书发送门下省的拟官奏状。
  • 7、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
  • 8、当年,你的才情智谋,颇为太宗赏识,累迁门下省侍中,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这些职位,不都是对你的重视吗?
  • 9、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
  • 10、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11、三省者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12、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 13、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 14、是日,谏议、给事、补阙、拾遗并归门下省共议:砺资历甚浅,人望素轻,遽领节旄,恐非允当。
  • 15、后世废门下省,谏官随之废除。
  • 16、帝怒不解,禁德正于门下省
  • 17、尚书省吏部甲库由员外郎、主事各一人专管;中书、门下省甲库由主事、录事各一人专管。
  • 18、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 19、门下省是官署名称。
  • 20、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门下省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