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金印
jīnyìn

金印


拼音 jīn yìn

简拼 JY

词语解释

金印[ jīn yìn ]

1.旧时帝王或高级官员金质的印玺

2.借指官职

3.宋代称犯人脸上刺的字

4.指公文、证件上的金泥印章


引证解释

1.旧时帝王或高级官员金质的印玺

《史记·孝武本纪》:“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欒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金印。”

宋 苏辙 《观捕鱼》诗:“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

清 黄遵宪 《琉求歌》:“尚有丹书珠殿掛,空将金印紫泥封。”

2.借指官职

唐 杜甫 《陪李王苏李四使君登惠义寺》诗:“谁能解金印,瀟洒自安禪。”

宋 乐雷发 《乌乌歌》:“好杀贼奴取金印,何用区区章句为?”

3.宋 代称犯人脸上刺的字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张胜看张员外,面上刺着四字金印,蓬头垢面,衣服不整齐。”

《水浒传》第八回:“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换做打金印。”

4.指公文、证件上的金泥印章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臣又据总兵官卢鏜手本……与日本金印勘合。”

许地山 《三博士》:“她们一同看着(博士文凭)上面的文字和金印。”


国语辞典

1.黄金铸成的印章,只有公卿贵人才能佩带

《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宋·陆游〈长歌行〉:“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2.犯人脸上的刺字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张胜看张员外面上刺著四字金印,蓬头垢面,衣服不整齐。”

《水浒传·第二七回》:“取一面七斤半铁叶团头护身枷钉了,脸上免不得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孟州牢城。”


网络解释

1.金印 (词语)

金印,指旧时帝王或高级官员金质的印玺;也借指官职,也指宋代称犯人脸上刺的字或指公文﹑证件上的金泥印章。另指汉委奴国王金印和滇国金印


英语翻译 golden seal, characters tattooed on a convict's face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金印造句

  • 1、龙华寺殿宇齐整,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保持原貌,并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 2、许旌阳发付走黄天化,这才面对申公豹,和声一笑道:大天尊已然知晓申道友此来乃是缴还金印,就此逍遥去。
  • 3、昔日勤王上玉京,桃花马上请长缨。万里征战扫侵贼,震地威名白杆兵。金印又传三世将,旌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
  • 4、根据宋致新翻阅的资料,路过荥阳的时候,县长张金印曾向他们二人提供了一些荥阳县的灾情材料,河南省府因此对张金印很不满,据说曾予以申斥。
  • 5、金印环绕着火光,堪堪阻住电芒,刘铁紧跟闪身挡在欧石身前,满脸寒霜的看向阴柔男子。
  • 6、王伦当初苦苦相留,俺却不肯落草;如今脸上又添了金印,却去投奔他时,好没志气;因此踌躇未决,进退两难。
  • 7、华严铜塔、贝叶经、普贤金印、金顶铜碑、龙图铜鼎、舍利铜塔、卧云庵玉佛、千佛莲灯,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 8、还有圣积晚钟、华严铜塔、贝叶经、普贤金印、金顶铜碑、龙图铜鼎、舍利铜塔、卧云庵玉佛、千佛莲灯,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 9、而下面的蔓藤纷纷涌了上来,错节盘根的将金印包成了一个粽子,火红色飞剑刷刷几声斩断大部分的藤蔓,最后被火球和巨石咂到了一旁。
  • 10、刘累手掐法决,道家正统法术“翻天金印”。
  • 11、三枚“魏归义氐侯”“晋归义氐王”和“晋归义羌侯”金印,即是魏晋统治者颁发给西北少数民族氐、羌首领的印章。
  • 12、其为长朞客户联想创作的作品,在中国4A金印奖中问鼎病毒式营销类全场大奖,并在中国国际广告节中获得金奖。
  • 13、站在空荡荡的养猪场里,福清宏路镇金印村小坝自然村的养猪专业户陈国祥欲哭无泪。
  • 14、面对此景,一个性急的考古队员按捺不住亢奋激动的心情,伸手就要翻动金印,以尽快看到正面的印文。
  • 15、在碘钨灯的映照下,整个金印耀眼夺目,光彩逼人。
  • 16、其中,东殿村有一户人家淘井时淘出一块金印,卖了两万元钱。
  • 17、金印久传三世将,绣旗争看四川营。
  • 18、那位小班头紧随红缨的形踪,一伸手抓住了红缨,一拽,红缨底下露出了一个人,这家伙手拿钦差老爷的金印,笑呵呵的好不快活。
  • 19、有了金印,所以的将军和老百姓都要听他的话。
  • 20、关羽挂金印帅,帮助曹操,深得曹操喜爱,给他高官厚禄,金钱权力,都不为所动,可见其对刘备的忠心。
金印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