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十二因缘
shíèryīnyuán

十二因缘



词语解释

十二因缘[ shí èr yīn yuán ]

1.亦作“十二缘起”


引证解释

1.亦作“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构成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梁京师释保志》:“上尝问誌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誌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广位而出无明;十二因缘,自普济而登彼岸。”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深知十二缘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


国语辞典

1.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


网络解释

1.十二因缘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德语翻译 Bedingtes Entstehen (Sprachw)​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十二因缘造句

  • 1、外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泛指显教。
  • 2、x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
  • 3、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
  • 4、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
  • 5、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 6、经过长时间的静坐思维,终于在腊月初八那夜,豁然大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时年三十五岁。
  • 7、关于六道轮回的道理,在释典中,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明白;若。
  • 8、佛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证得十二因缘,继而总结出苦集灭道四谛,“了生脱死”。
  • 9、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
  • 10、缘觉乘者,生灭无生十二因缘法也。
  • 11、我今为说十二因缘,生相灭相。
  • 12、十二因缘,就是说我们人怎么样受生,怎么样死的这个道理。
  • 13、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三十七道品,至菩提涅盘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 14、缘觉乘、菩萨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泛指显教。
  • 15、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
  • 16、从十二因缘法起。
  • 17、三十七菩提道品,四谛十二因缘是正法,声闻缘觉是正法。但是到了楞严经,佛亲口将声闻缘觉斥为外道;到了法华经,佛说没有三乘道,只有一乘道;到了金刚经,佛说未曾说过一个法,没有说过一个字,一概否认。请问那一样是正法?不要认为我一学佛,我的就是正法,这是增上慢,正是毁谤正法。正的上面还有个不字,合起来念是什么字?叫阿歪。
  • 18、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见法,即见佛。佛说稻倩经
十二因缘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