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十三行
shísānháng

十三行



简拼 SSH

词语解释

十三行[ shí sān háng ]

1.法帖名。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引证解释

1.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 《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

清 林则徐 《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行洋商俱来,即遣去。”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诗:“独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护画楼居。”

3.清 代 天津 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国语辞典

1.著名的小楷法帖。晋王献之书洛神赋残存的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十三行,故称为“十三行”。据元赵孟?《松雪斋集》所载,墨迹有两本:一为晋时用麻笺所书,乃宋高宗先收得九行,贾似道再得四行,最后为赵孟?所得。一为唐人用硬黄纸所书,后有柳公权跋两行,世称为“柳跋十三行”

2.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行数并不固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 和缴纳外商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员等义务,却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西元一八四二年订定南京条约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终被取消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十三行造句

  • 1、十三行中人,作为中国最早通夷语、知夷情的人,他们的身影,还出现在不平等条约的谈判者群体,出现在上海租界的倡导者群体之中。
  • 2、十三行所谓得早市,在老街那边,每天五点就开了,有很多四乡客拿货赶回去开档。
  • 3、像这上头说的‘十三行’,他禁示的,他又在离任时请旨开禁,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当初既是,今日必非。
  • 4、他收十三行十万银子,不缴公也不入私,有观望风色伺机贪图的心,但终于入了广东藩库。
  • 5、在十三行,广州周边来拿货得都被叫做四乡客。
  • 6、看在十三行同气连枝的份上,我们特来劝一劝你。
  • 7、已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可以说,“十三行”。
  • 8、同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十三行商人成为当时岭南文化投资的主要社会力量。
  • 9、早年在广州经商,精明强干,因商务所需,结识十三行洋人,粗通英语,熟谙洋务。
  • 10、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 11、组织人力到十三行、上下九路一带,封赌馆、抓赌徒,收缴淫书淫画、烟枪鸦片,后来还提出禁烟、禁娼。
  • 12、父伍秉鉴,以敦元为商名报册承充,行务大有起色,跃居十三行行首。
  • 13、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的将那霞光追随,听城堡里那古老的钟沉重的敲响,它像一曲优美的华尔兹,画出天边完美的弧线,又像一首久远的十三行诗,生命的光芒在行间跳跃着、跳跃着
  • 14、时光流逝,我们静静地坐在时光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将那霞光追随,听城堡里那古老的钟沉重的敲响,它像一曲优美的华尔兹,画出天边完美的弧线,又像一首久远的十三行诗,生命的光芒在行间跳跃着,跳跃着
  • 15、那可是个大商埠,专门做外国人的生意,十三行,这些都是杨猛以前就知道一些的。
  • 16、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 17、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
  • 18、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 19、左半老满文十三行
  • 20、文化公园一德路玩具城精品街上下九步行街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状元坊文园手机批发市场
十三行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