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苏辙
zhé

苏辙


拼音 sū zhé

简拼 SZ

词语解释

苏辙[ sū zhé ]

1.(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年间进士。官至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后被贬,晚年定居颍川,号颍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


国语辞典

1.人名。(西元1039~1112)​字子由,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的次子。行文汪洋澹泊,与其兄苏轼齐名,世称为“小苏”。累官门下侍郎,晚年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著有《栾城文集》等


网络解释

1.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概述内图片来源: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英语翻译 one of 三苏 and one of 唐宋八大家; Su Zhe (1039-1112), northern Song writer and calligrapher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苏辙造句

  • 1、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苏辙
  • 2、不仅如此,他还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改写了文学史的面貌。
  • 3、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苏辙
  • 4、临别那天夜晚,苏辙送到船上,苏轼旧病复发,苏辙也终夕不寐,于是对兄长朗诵起陶渊明的诗劝其止酒。
  • 5、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苏辙
  • 6、以法服人,其外若密,以德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苏辙
  • 7、我这才记起,初校样上将苏辙的两句诗“连宵暑雨源初接,发地春雷夜有声”错成“连宵暑雨源初楼,发地春宵夜有声”。
  • 8、先葬的是苏轼,过后苏辙怕哥寂寞,从葬而来,再过后,父亲苏洵从老家以衣冠的名义来陪伴两个儿子。
  • 9、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苏辙 
  • 10、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苏辙 
  • 11、苏辙在济南一共呆了三年,全程见证了济南泉水的停喷、复喷过程。
  • 12、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苏辙
  • 13、仁宗时朞人才辈出,留芳百世的有包青天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司马光、柳永等等,全是些文章千古、忠肝义胆的名士。
  • 14、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苏辙
  • 15、苏辙北归,苏适复出守太常寺太祝。
  • 16、苏辙诗云: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 17、发榜当日才知那篇出众的文章是苏轼的,而原本应是第二名的文章也并非曾巩所作,而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 18、据他弟弟苏辙所言,在黄州突围之后,他整个人的气质变了,超然脱俗,傲世而立,显现出一股圣洁的气势。
  • 19、这首词是苏轼当年仕途有些失意兼思念兄弟苏辙而作,最切合中秋节的主题。
  • 20、苏洵培养出了苏轼、苏辙,三苏成了北宋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曾国藩家书已刊印成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梁启超不仅是近代着名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九个子女九栋梁
苏辙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