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自然经济
ránjīng

自然经济



简拼 ZRJJ
五笔 TQXI

词语解释

自然经济[ zì rán jīng jì ]

1.“商品经济”的对称。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具有自给自足、排斥社会分工以及生产单位分散、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陈规等特点。在自然经济形态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补充的作用。封建社会末期逐渐瓦解,为商品经济所代替


引证解释

1.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网络解释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是传统社会封建经济形态下主要的经济形式,它与商品经济既相互结合又相互排斥,不能说自然经济就是没有商品交换的。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较小时期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英语翻译 natural economy (exchange of goods by bartering not involving money)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过河焚舟(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自然经济
解析:此动物被称为“森林医生”。

自然经济造句

  • 1、自给自足和自然经济不能促进生产的飞跃发展。
  • 2、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
  • 3、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基础上的小农意识,日益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 4、在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之前,商法只能以习惯法、商人自治法的形式存在。
  • 5、但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不是出现在自然经济比较强固的封建领主制时代,而是出现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封建地主制时代,持上述观点的学者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如何自圆其说呢?
  • 6、本文认为,这种生活样式是自然经济的派生物,是布依族的一种社会制度,是维系社区、群内聚力的纽带。
  • 7、资本主义生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大大加强。
  • 8、那里存在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9、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在社会思潮中占主流地位。
  • 10、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中国与英国之间的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会惨败,是因为我国当时经济不发展,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再加上对内官僚腐败,对外闭关锁国,我国的军事事业根本得不到发展与重视,被世界的潮流远远地落在了身后。
  • 11、资本主义生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大大加强
  • 12、那个时候,清朝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于是清朝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或其他贸易上的往来,于是便颁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13、清朝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设广州一处与外界通商,由于中国是传统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外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在中国基本是无人问津,而外国商人对我们的茶叶。
  • 14、清政府的腐败如虫子一样蛀空了清王朝的机体。那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外来的西方的货品冲击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清政府对外国的妥协退让,让中国成了西方人人要抢的肥肉。
  • 15、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 16、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 17、长朞以来,农业一直处于分散、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
  • 18、在工业革命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决定了生产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经济系统之外的战乱飞灾荒、瘟疫等。
  • 19、当时中国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 20、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位居东亚大陆的北温带,气候适宜,天灾较少,资源丰富。从经济上讲,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经济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