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字写的端正的成语

形容字写的端正的成语


1专心致志 [ zhuān xīn zhì zhì ]

解释 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2塞翁失马 [ sài wēng shī mǎ ]

解释 边塞一老人丢失一匹马;后此马归来;并带回一匹骏马。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从长远看;也许会得到好处。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3锲而不舍 [ qiè ér bù shě ]

解释 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随波逐流 [ suí bō zhú liú ]

解释 随:跟着;逐:追赶;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随着别人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5马马虎虎 [ mǎ mǎ hǔ hǔ ]

解释 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出处 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6精益求精 [ jīng yì qiú jīng ]

解释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7学而不厌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释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坐以待毙 [ zuò yǐ dài bì ]

解释 待:等待;毙:死。坐着等死。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参患》:“短兵待远矢,与坐而待死者同实。”

9有条不紊 [ yǒu tiáo bù wěn ]

解释 紊:乱。有条理;不紊乱。

出处 【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10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释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 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1任劳任怨 [ rèn láo rèn yuàn ]

解释 任:担当、承担。做事既能承受劳苦;又能承受埋怨。

出处 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无愧屋漏,而闱中任劳任怨,种种非笔所能尽。”

12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解释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出处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3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

解释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出处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14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释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5正襟危坐 [ zhèng jīn wēi zuò ]

解释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出处 《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16酣畅淋漓 [ hān chàng lín lí ]

解释 酣畅:原指喝酒或睡眠很充分;泛指痛快;淋漓:饱满畅快的样子。非常畅快。也指文艺作品中刻画人的形象或表达感情很充分。

出处 宋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释秘演诗集序》:“则往从布衣野花,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17整整齐齐 [ zhěng zhěng qí qí ]

解释 保持整洁和有条不紊。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打扮得整整齐齐,则等做女婿。”

18持之以恒 [ chí zhī yǐ héng ]

解释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19执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释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20井井有条 [ jǐng jǐng yǒu tiáo ]

解释 井井: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形容整齐;有条有理。

出处 荀况《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21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22一丝不苟 [ yī sī bù gǒu ]

解释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23井然有序 [ jǐng rán yǒu xù ]

解释 井然:整整齐齐的样子。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

出处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以制产、重农、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24老骥伏枥 [ lǎo jì fú lì ]

解释 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 三国 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5行云流水 [ xíng yún liú shuǐ ]

解释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出处 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6力透纸背 [ lì tòu zhǐ bèi ]

解释 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出处 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27鸾飘凤泊 [ luán piāo fèng bó ]

解释 原形容书法笔势潇洒飘逸,后比喻夫妻离散或文人失意。

出处 唐 韩愈《峋嵝山》诗:“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

28龙飞凤舞 [ lóng fēi fèng wǔ ]

解释 像龙在飞腾;像凤在欢舞。原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奔放雄伟。旧时迷信;认为是帝王气象。现形容书法笔势飘逸多姿。多指草书。

出处 宋 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29水滴石穿 [ shuǐ dī shí chuān ]

解释 滴:液体一点一点地往下落;穿:破;透。指水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落;把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30勤勤恳恳 [ qín qín kěn kěn ]

解释 形容对人对事诚恳、热情。亦指工作勤奋,一丝不苟。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31一暴十寒 [ yī pù shí hán ]

解释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2笔走龙蛇 [ bǐ zǒu lóng shé ]

解释 笔一挥动就能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

出处 唐 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33龙蛇飞动 [ lóng shé fēi dòng ]

解释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出处 宋 苏轼《西江月 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34笃学好古 [ dǔ xué hào gǔ ]

解释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出处 《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