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针对性强的成语

形容针对性强的成语


1对症下药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解释 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有效措施。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1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2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3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解释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进行;教:教育。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 《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4有的放矢 [ yǒu dì fàng shǐ ]

解释 的:靶子;矢:箭。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出处 宋 叶适《水心别集》:“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扶弓注矢以从之。”

5谦虚谨慎 [ qiān xū jǐn shèn ]

解释 谦虚:虚心;不自满;谨慎:慎重小心。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

出处 《晋书 张宾载记》:“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

6对症发药 [ duì zhèng fā yào ]

解释 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产,这正是对症发药呢!”

7对证下药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解释 见“对症下药”。

出处 《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8一鼓作气 [ yī gǔ zuò qì ]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一针见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释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10集思广益 [ jí sī guǎng yì ]

解释 集:集中;思:思想;广:扩大;益:好处。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11因地制宜 [ yīn dì zhì yí ]

解释 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12锦囊妙计 [ jǐn náng miào jì ]

解释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13文不对题 [ wén bù duì tí ]

解释 文章的内容跟题目对不上。亦指言谈离开了主旨或答非所问。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

14各执一词 [ gè zhí yī cí ]

解释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 巴金《春》:“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15指桑骂槐 [ zhǐ sāng mà huái ]

解释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骂乙。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16非分之想 [ fēi fèn zhī xiǎng ]

解释 分;本分。超出本分的想法;不安分的念头。指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奢望。

出处 鲁迅《花边文学 命运》:“不信运命,学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

17真知灼见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释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18百家争鸣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解释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19学以致用 [ xué yǐ zhì yòng ]

解释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致:使达到;用:实际应用。

出处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20克己奉公 [ kè jǐ fèng gōng ]

解释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为重。指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21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22按捺不住 [ àn nà bù zhù ]

解释 按捺:抑制;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仙……按捺不住,一时冒犯天条。”

23一心为公 [ yī xīn wéi gōng ]

解释 一心:专心,全心全意。专心一意为公益着想。

24不吝赐教 [ bù lìn cì jiào ]

解释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指点教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出处 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

25金玉良言 [ jīn yù liáng yán ]

解释 金、玉:比喻十分珍贵。良言:好话。比喻宝贵的劝告或教诲。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26直抒己见 [ zhí shū jǐ jiàn ]

解释 直:直爽;抒:抒发;表达。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出处 清 方苞《与李刚主书》:“倘鉴愚诚,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语,一切稚芟,而直抒己见,以共明孔子之道。”

27百喙如一 [ bǎi huì rú yī ]

解释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 清 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28博采群议 [ bó cǎi qún yì ]

解释 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出处 《魏书·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29克己复礼 [ kè jǐ fù lǐ ]

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30对症用药 [ duì zhèng yòng yào ]

解释 症:病症。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 宋·阳枋《编类钱氏小儿方证说》:“凡小儿关节脉理百髋九窍五脏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论症,对症用药,如指诸掌。”

31标同伐异 [ biāo tóng fá yì ]

解释 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常谓使君降阶为甚,乃复为之驱驰邪?”

32心痒难挠 [ xīn yǎng nán náo ]

解释 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

33损己利物 [ sǔn jǐ lì wù ]

解释 损:贬损;物:自己以外的人。克制自己,利于别人。

出处 《周书·孝义传序》:“则温枕扇席,无替于晨昏;损己利物,有助于名教。”

34年轻气盛 [ nián qīng qì shèng ]

解释 年纪小,不懂得为人处世,喜欢争强好胜。

出处 老舍《小型的复活》:“但是,年轻气盛,谁管这一套呢!”

35头痛治头 [ tóu tòng zhì tóu ]

解释 指针对疼痛部位医治,不追究病因。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被动应付,不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

出处 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36故作镇静 [ gù zuò zhèn jìng ]

解释 指故意装做心情安定。

出处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小齐自知不妙,却故作镇定:‘怎么,我说的不合适么?’”

37相时而动 [ xiāng shí ér dòng ]

解释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38奉公克己 [ fèng gōng kè jǐ ]

解释 谓严以律己,一心为公。

出处 《东观汉记·周泽传》:“[泽]为渑池令,奉公克己。”

39捻着鼻子 [ niǎn zhe bí zi ]

解释 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朝奉带了舵公到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

40省身克己 [ xǐng shēn kè jǐ ]

解释 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

出处 明 钱德洪《王文成公〈大学问〉跋》:“吾党各以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超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己之功。”

41敬陈管见 [ jìng chén guǎn jiàn ]

解释 敬陈:恭敬地陈述;管见:从管子里观看东西,所见极小,指浅陋的见解。毕恭毕敬地阐明自己浅陋的见解或建议。多用于自谦词。

出处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71回:“因御史董元醇敬陈管见一折,内称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俟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再行归政。”

42随物赋形 [ suí wù fù xíng ]

解释 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出处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43对症之药 [ duì zhèng zhī yào ]

解释 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44按行自抑 [ àn xíng zì yì ]

解释 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出处 唐·柳宗元《梦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45惩忿窒欲 [ chéng fèn zhì yù ]

解释 惩:惩戒;忿:愤怒;窒:抑止;欲:嗜欲。克制愤怒,抑制嗜欲。

出处 《周易 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46快犊破车 [ kuài dú pò chē ]

解释 跑得快的牛犊会把车拉翻。比喻年轻气盛的人应当懂得克制。

出处 《晋书·石季龙载记》:“快牛为犊子时,多能破车,汝当小忍之。”

47矫情镇物 [ jiǎo qíng zhèn wù ]

解释 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出处 《晋书 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48不宾之士 [ bù bīn zhī shì ]

解释 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指敢于以主人翁出面提意见和建议。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党传》:“天子以示公卿,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