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读书感受的成语

形容读书感受的成语


1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解释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出处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浅尝辄止 [ qiǎn cháng zhé zhǐ ]

解释 浅:初步;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学习不深入钻研。

出处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3精益求精 [ jīng yì qiú jīng ]

解释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4博览群书 [ bó lǎn qún shū ]

解释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

出处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5春华秋实 [ chūn huá qiū shí ]

解释 华:古同“花”。春天盛开的花;秋天结的果。比喻文采和德行。有时也比喻学问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6浮光掠影 [ fú guāng lüè yǐng ]

解释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出处 唐 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7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8刺股悬梁 [ cì gǔ xuán liáng ]

解释 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悬梁:以绳系头;悬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把头发拴在房梁上。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第363卷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9感同身受 [ gǎn tóng shēn shòu ]

解释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出处 《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10不知肉味 [ bù zhī ròu wèi ]

解释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1不愧下学 [ bù kuì xià xué ]

解释 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12专心致志 [ zhuān xīn zhì zhì ]

解释 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3惊心动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释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4废寝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

解释 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出处 南朝 齐 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15邯郸学步 [ hán dān xué bù ]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16一目十行 [ yī mù shí háng ]

解释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17大书特书 [ dà shū tè shū ]

解释 书:写;记载 。大写特写。指对重大的事情着重突出地述叙或宣扬。也作“特书大写”。

出处 唐 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18如饥似渴 [ rú jī sì kě ]

解释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值传》:“迟奉圣颜,如饥似渴。”

19学而不厌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释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旁征博引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解释 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21汗牛充栋 [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解释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书籍极多。

出处 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22百感交集 [ bǎi gǎn jiāo jí ]

解释 百:形容多;感:感想;情感;交集:指不同的感情同时发生。形容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

出处 宋 陈亮《龙川集 祭喻夏卿文》:“泪涕横腮,非以邂逅。百感交集,微我有咎。”

23罄竹难书 [ qìng zhú nán shū ]

解释 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

出处 《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24博学多才 [ bó xué duō cái ]

解释 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出处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25博施济众 [ bó shī jì zhòng ]

解释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26博采众长 [ bó cǎi zhòng cháng ]

解释 博:广泛;采:采纳;长:长处;优势。广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面的优点、长处。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27地大物博 [ dì dà wù bó ]

解释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28好学不倦 [ hào xué bù juàn ]

解释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29字斟句酌 [ zì zhēn jù zhuó ]

解释 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说话、作文章严谨慎重。斟酌:考虑;推敲。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30孜孜不倦 [ zī zī bù juàn ]

解释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出处 《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31凿壁偷光 [ záo bì tōu guāng ]

解释 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出处 晋 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2焚书坑儒 [ fén shū kēng rú ]

解释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出处 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33博大精深 [ bó dà jīng shēn ]

解释 博:广博;精深:又专又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

出处 明 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34博闻强识 [ bó wén qiáng zhì ]

解释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5学富五车 [ xué fù wǔ jū ]

解释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36不足为法 [ bù zú wéi fǎ ]

解释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学习、效法。

出处 清 赵翼《瓯北诗话 李青莲诗》:“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杨、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

37半工半读 [ bàn gōng bàn dú ]

解释 一面劳动一面学习的个人学习方案。

出处 萧乾《落日》:“好容易有这么个半工半读的地方,你怎么一来就没长性——”

38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解释 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 《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39博学多闻 [ bó xué duō wén ]

解释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 《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40博览五车 [ bó lǎn wǔ chē ]

解释 博:广博;五车:五车书。广泛阅读很多书籍。形容学识渊博。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才过子建,貌赛潘安。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41博闻强记 [ bó wén qiáng jì ]

解释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42奋笔疾书 [ fèn bǐ jí shū ]

解释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出处 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43峨冠博带 [ é guān bó dài ]

解释 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44琴棋书画 [ qín qí shū huà ]

解释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出处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45诲人不倦 [ huì rén bù juàn ]

解释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6两脚书橱 [ liǎng jiǎo shū chú ]

解释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出处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47半部论语 [ bàn bù lún yǔ ]

解释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48博闻多识 [ bó wén duō shí ]

解释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 《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49悬梁刺股 [ xuán liáng cì gǔ ]

解释 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 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50目不识书 [ mù bù shí shū ]

解释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出处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51博士买驴 [ bó shì mǎi lǘ ]

解释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52立地书厨 [ lì dì shū chú ]

解释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出处 《宋史 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53不好意思 [ bù hǎo yì sī ]

解释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54动魄惊心 [ dòng pò jīng xīn ]

解释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出处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55博览古今 [ bó lǎn gǔ jīn ]

解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形容学问渊博。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56闭门读书 [ bì mén dú shū ]

解释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57动心骇目 [ dòng xīn hài mù ]

解释 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出处 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58博洽多闻 [ bó qià duō wén ]

解释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59博物洽闻 [ bó wù qià wén ]

解释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60发愤忘食 [ fā fèn wàng shí ]

解释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1废寝忘餐 [ fèi qǐn wàng cān ]

解释 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学习。

出处 南朝 齐 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62狐鸣鱼书 [ hú míng yú shū ]

解释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63钝学累功 [ dùn xué lěi gōng ]

解释 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文章》:“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64兼收博采 [ jiān shōu bó cǎi ]

解释 犹兼收并采。

出处 宋·陆游《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

65兼览博照 [ jiān lǎn bó zhào ]

解释 犹言明察四方。

出处 《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66厚积薄发 [ hòu jī bó fā ]

解释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67强记博闻 [ qiáng jì bó wén ]

解释 谓记忆力强,见闻广博。

出处 宋·陆游《贺皇太子受册笺》:“英姿达识,事洞照于几先;强记博闻,言必稽于古训。”

68强识博闻 [ qiáng shí bó wén ]

解释 同“强记博闻”。

出处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寿序》:“生平无他嗜好,以著述为性命,强识博闻,达于国家掌故。”

69旁收博采 [ páng shōu bó cǎi ]

解释 广泛收集采纳。

出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怗毕》:“裴松之之注《三国》也,刘孝标之注《世说》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

70沦浃肌髓 [ lún jiā jī suǐ ]

解释 见“沦肌浃髓”。

出处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一卷:“三百余年豢养深恩,沦浃肌髓。”

71沦肌浃髓 [ lún jī jiā suǐ ]

解释 沦:深入;浃:通彻。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72登高必赋 [ dēng gāo bì fù ]

解释 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创造。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

出处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73衡石程书 [ héng shí chéng shū ]

解释 见“衡石量书”。

出处 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务,大功可成;不然,虽衡石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74镂骨铭肌 [ lòu gǔ míng jī ]

解释 比喻牢记不忘。多用为感激之词。

出处 唐·元稹《谢准朱书撰田弘正碑文状》:“空怀感涕之心,未获杀身之所,无任感恩思报,镂骨铭肌之至。”

75囊萤照书 [ náng yíng zhào shū ]

解释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76洪乔捎书 [ hóng qiáo shāo shū ]

解释 指言而无信的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77衡石量书 [ héng shí liàng shū ]

解释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亦作“衡石程书”。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78韦编三绝 [ wéi biān sān jué ]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79黄耳传书 [ huáng ěr chuán shū ]

解释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80秉笔直书 [ bǐng bǐ zhí shū ]

解释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81临池学书 [ lín chí xué shū ]

解释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出处 《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2丹书白马 [ dān shū bái mǎ ]

解释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出处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83丹书铁券 [ dān shū tiě quàn ]

解释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出处 《后汉书 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84丹书铁契 [ dān shū tiě qì ]

解释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85动心怵目 [ dòng xīn chù mù ]

解释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出处 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86博硕肥腯 [ bó shuò féi tú ]

解释 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

87博闻强志 [ bó wén qiáng zhì ]

解释 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88多歧亡羊 [ duō qí wáng yáng ]

解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89多闻强记 [ duō wén qiáng jì ]

解释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90断织劝学 [ duàn zhī quàn xué ]

解释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出处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载:“远寻师,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91旁求博考 [ páng qiú bó kǎo ]

解释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出处 鲁迅《“皇汉医学”》:“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

92曝书见竹 [ pù shū jiàn zhú ]

解释 谓睹物思人。

出处 清·浦起龙《通通释>序》:“网搜佣钞,敦复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胜曝书见竹之感。”

93沉博绝丽 [ chén bó jué lì ]

解释 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出处 汉 扬雄《答刘歆书》:“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由。”

94浃髓沦肤 [ jiā suǐ lún fū ]

解释 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出处 《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95浮光略影 [ fú guāng lüè yǐng ]

解释 见“浮光掠影”。

出处 清·冯班《钝吟杂录·严氏纠谬》:“沧浪论诗,止是浮光略影,如有所见,其实脚跟未曾点地。”

96燔书坑儒 [ fán shū kēng rú ]

解释 同“焚书坑儒”。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97闭户读书 [ bì hù dú shū ]

解释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出处 《隋书 卢思道传》:“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才子。”

98黄麻紫书 [ huáng má zǐ shū ]

解释 见“黄麻紫泥”。

出处 清·钱谦益《福建道监察御史赠通议大夫大仆寺卿谥忠毅李公墓志铭》:“黄麻紫书,照耀夜壑。”

99借书留真 [ jiè shū liú zhēn ]

解释 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