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反对别人的成语

形容反对别人的成语


1不以为然 [ bù yǐ wéi rán ]

解释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出处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2各执一词 [ gè zhí yī cí ]

解释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 巴金《春》:“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3唱对台戏 [ chàng duì tái xì ]

解释 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40章:“他们喊他们的,咱们不跟他们唱对台戏。”

4众叛亲离 [ zhòng pàn qīn lí ]

解释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5不敢苟同 [ bù gǎn gǒu tóng ]

解释 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事。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出处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6反戈相向 [ fǎn gē xiāng xiàng ]

解释 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出处 《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7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8以毒攻毒 [ yǐ dú gōng dú ]

解释 攻:治。用毒药治病毒。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

出处 宋 罗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9各抒己见 [ gè shū jǐ jiàn ]

解释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10众说纷纭 [ zhòng shuō fēn yún ]

解释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说法多而杂。

出处 元 戴表元《剡源集》第20卷:“然当纯公既没,众说纷纭,卒能坚忍植立。”

11见仁见智 [ jiàn rén jiàn zhì ]

解释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12反目成仇 [ fǎn mù chéng chóu ]

解释 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13反唇相讥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解释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

出处 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14莫衷一是 [ mò zhōng yī shì ]

解释 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5力排众议 [ lì pái zhòng yì ]

解释 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或驳倒各个人的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出处 宋 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

16各执己见 [ gè zhí jǐ jiàn ]

解释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 《人民文学》1976年第3期:“两人争辩到这儿,就有点各执己见,搁不下来。”

17反唇相稽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解释 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18诛锄异己 [ zhū chú yì jǐ ]

解释 指清除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诛:杀害;锄:铲除。

出处 《梁书 止足 陶季直传》:“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19言人人殊 [ yán rén rén shū ]

解释 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曹相国世家》:“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20鸣鼓而攻 [ míng gǔ ér gōng ]

解释 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1舟中敌国 [ zhōu zhōng dí guó ]

解释 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22安忍无亲 [ ān rěn wú qīn ]

解释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23都俞吁咈 [ dū yú xū fú ]

解释 皆为古汉语叹词。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出处 《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24鸣鼓而攻之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

解释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5群起而攻之 [ qún qǐ ér gōng zhī ]

解释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6反其道而行之 [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 ]

解释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办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