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强行霸占的成语

形容强行霸占的成语


1据为己有 [ jù wéi jǐ yǒu ]

解释 据:占据。以不正当的手段占据国家、集体或他人的钱、财、物品等。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我故倡为析居之仪,将大宅良田,强奴巧婢,悉据为己有。”

2鸠占鹊巢 [ jiū zhàn què cháo ]

解释 鸠性拙;不善营巢;而占居鹊所成之巢。

出处 《诗经 召南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3巧取豪夺 [ qiǎo qǔ háo duó ]

解释 巧取:耍弄各种花招骗取;豪夺:仗势强占。耍花招骗取;用强硬手段夺得。指用各种不正当的办法夺取财物。

出处 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4先声夺人 [ xiān shēng duó rén ]

解释 声:声势;夺人:指动摇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5不劳而获 [ bù láo ér huò ]

解释 获:获得。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作“不劳而得”。

出处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6目光短浅 [ mù guāng duǎn qiǎn ]

解释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出处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7趁火打劫 [ chèn huǒ dǎ jié ]

解释 趁:利用;乘机;劫:抢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出处 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8无功受禄 [ wú gōng shòu lù ]

解释 禄:俸禄;古代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或不做事情却享受俸禄。现多指没有什么才却白受报酬或奖励。

出处 《诗经 魏风 伐檀序》:“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9螳螂捕蝉 [ táng láng bǔ chán ]

解释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10坐收渔利 [ zuò shōu yú lì ]

解释 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1夺人所好 [ duó rén suǒ hào ]

解释 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恁须不夺人所好。”

12打家劫舍 [ dǎ jiā jié shè ]

解释 舍:居住的房子。成群结伙地到别人家里;用暴力抢夺财物。

出处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见俫子撅天扑地,不弱如打家劫舍杀人贼。”

13占为己有 [ zhàn wéi jǐ yǒu ]

解释 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14坐享其成 [ zuò xiǎng qí chéng ]

解释 享:享受;成:成果。坐着不劳动而享受劳动成果。

出处 明 王守仁《与顾惟贤书》:“闽广之役,偶幸了事,皆诸君之功,区区盖坐享其成者。”

15黄雀在后 [ huáng què zài hòu ]

解释 (螳螂准备捕蝉)黄雀在后面准备啄螳螂。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出处 汉 刘向《说苑 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16蹊田夺牛 [ xī tián duó niú ]

解释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出处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17渔人得利 [ yú rén dé lì ]

解释 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8江洋大盗 [ jiāng yáng dà dào ]

解释 在江海上抢劫行凶的大盗。也泛指极为凶狠的强盗。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9卷:“小妇人父及夫,俱为江洋大盗所杀。”

19打家截道 [ dǎ jiā jié dào ]

解释 谓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抢夺财物。

出处 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二折:“一生杀人放火,打家截道,偷东摸西。”

20豪夺巧取 [ háo duó qiǎo qǔ ]

解释 豪夺:强抢;巧取:软骗。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出处 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21乘机打劫 [ chéng jī dǎ jié ]

解释 谓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出处 清·张少南《临安旬制记》引明·王思任《诛马士英疏》:“以至文选职方,乘机打劫。”

22巧偷豪夺 [ qiǎo tōu háo duó ]

解释 诈取与强抢。常用以形容不择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利。

出处 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诗:“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23虎口夺食 [ hǔ kǒu duó shí ]

解释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出处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24占山为王 [ zhàn shān wéi wáng ]

解释 占:占据,霸占;王:统治者。占据山头,自称为王。比喻独霸一方,称王称霸。

出处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69回:“第二件是我也不占山为王,不过是与你比并武艺,也就算完了。”

25明抢暗偷 [ míng qiǎng àn tōu ]

解释 公开抢劫,暗中偷盗。

出处 碧野《大巴山人》:“最使她痛恨的是,有些坏人滥伐森林,把木材明抢暗偷运出山去贩卖。”

26贪天之功 [ tān tiān zhī gōng ]

解释 贪:贪图。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27搀行夺市 [ chān háng duó shì ]

解释 跨行业抢生意。比喻越权夺职。

出处 明 无名氏《大战邳彤》第一折:“这先锋合当我做,你怎幺来搀行夺市的。”

28掠人之美 [ lüè rén zhī měi ]

解释 掠:夺取;美:美名。夺取别人的成绩、荣誉归己所有。

出处 宋 王楙《野客丛书 龚张对上无隐》:“异时,汤见上,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以宽对,不掠人之美以自耀。”

29打家劫盗 [ dǎ jiā jié dào ]

解释 劫:抢夺。指到人家里抢劫财物。

出处 元·无名氏《杏林庄》第二折:“但凡打家劫盗,杀人夺财,都是俺两个当先。”

30不敢掠美 [ bù gǎn lüè měi ]

解释 掠:掠夺。不敢掠夺旁人之美。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四年》:“己恶而掠美为昏。”

31生夺硬抢 [ shēng duó yìng qiǎng ]

解释 夺:强取。形容强行抢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还亏褚一官力大,把个公子生夺硬抢的救护下来,出了房门,一溜烟跑了。”

32攻城掠地 [ gōng chéng lüě dì ]

解释 见“攻城略地”。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4回:“李密诸将士,当时攻城掠地,倚着金帛来得易,也用得易。”

33打家截舍 [ dǎ jiā jié shě ]

解释 见“打家劫舍”。

出处 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二折:“某裴炎的便是,一生好打家截舍。”

34犬吠之警 [ quǎn fèi zhī jǐng ]

解释 指抢劫、偷窃之类。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35生吞活夺 [ shēng tūn huó duó ]

解释 生:原封不动。形容粗暴地抢夺。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16章:“原先本打算田三厅直接办理的,梁寒操生吞活夺的抢夫,乃超和鹿地便只以顾问的名义留下。”

36鸟钞求饱 [ niǎo chāo qiú bǎo ]

解释 钞:强取,掠夺。如同飞鸟掠夺食物一样求饱腹。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群小竞起,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鸟钞求饱,吞肌及骨。”

37五抢六夺 [ wǔ qiǎng liù duó ]

解释 竞相抢夺。

出处 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船一靠岸,他们便蜂拥上来,遇着街上有卖食的便五抢六夺地捞到口里。”

38渔夺侵牟 [ yú duó qīn móu ]

解释 渔夺:掠夺;侵牟:侵夺。指掠夺、榨取百姓财物。

出处 《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39摸金校尉 [ mō jīn xiào wèi ]

解释 校尉:古代军官职称。指掠夺财物的军官。

出处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