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

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


1生死与共 [ shēng sǐ yǔ gòng ]

解释 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彼此情谊深重。

出处 《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2生死相依 [ shēng sǐ xiāng yī ]

解释 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出处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

3死灰复燃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释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出处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4死里逃生 [ sǐ lǐ táo shēng ]

解释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阴德积善之报也。”

5起死回生 [ qǐ sǐ huí shēng ]

解释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出处 《太平广记 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6两败俱伤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解释 败:失败。俱:全。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古时卞庄子要刺虎;馆竖子说;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斗争结果;小虎会死;大虎会伤;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争;双方都受伤害。

出处 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7九死一生 [ jiǔ sǐ yī shēng ]

解释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8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释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9同归于尽 [ tóng guī yú jìn ]

解释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10垂死挣扎 [ chuí sǐ zhēng zhá ]

解释 垂:快要;接近。接近死亡时的拼命支撑、抵抗。

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他这会儿真的熬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刻。”

11救死扶伤 [ jiù sǐ fú shāng ]

解释 扶:扶助。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12死心塌地 [ sǐ xīn tā dì ]

解释 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出处 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13死有余辜 [ sǐ yǒu yú gū ]

解释 辜: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14见死不救 [ jiàn sǐ bù jiù ]

解释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出处 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15寿终正寝 [ 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

解释 寿终:活到老死;正寝:旧式住房的正屋。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16死于非命 [ sǐ yú fēi mìng ]

解释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17死去活来 [ sǐ qù huó lái ]

解释 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18死得其所 [ sǐ dé qí suǒ ]

解释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出处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19生离死别 [ shēng lí sǐ bié ]

解释 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

出处 《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20人死留名 [ rén sǐ liú míng ]

解释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出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21同舟共济 [ tóng zhōu gòng jì ]

解释 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舟:船;济:渡水。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22视死如归 [ shì sǐ rú guī ]

解释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23决一死战 [ jué yī sǐ zhàn ]

解释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

出处 《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24岌岌可危 [ jí jí kě wēi ]

解释 岌岌: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形容形势极其危险。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25日薄西山 [ rì bó xī shān ]

解释 薄:迫近;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临汨罗而自损兮,恐日薄于西山。”

26死而复生 [ sǐ ér fù shēng ]

解释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27生死攸关 [ shēng sǐ yōu guān ]

解释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出处 《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28相濡以沫 [ xiāng rú yǐ mò ]

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水干了;鱼互相以吐沫沾湿;以维持生命。现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9死不瞑目 [ sǐ bù míng mù ]

解释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30死而后已 [ sǐ ér hòu yǐ ]

解释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1死里求生 [ sǐ lǐ qiú shēng ]

解释 同“死中求生”。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合我师傅父女两人,费了无限精神,成全得我转祸为福,死里求生,重归故里。”

32含笑九泉 [ hán xiào jiǔ quán ]

解释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33宁死不屈 [ nìng sǐ bù qū ]

解释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出处 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34死而无怨 [ sǐ ér wú yuàn ]

解释 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出处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35死而无悔 [ sǐ ér wú huǐ ]

解释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36气息奄奄 [ qì xī yǎn yǎn ]

解释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7舍死忘生 [ shě sǐ wàng shēng ]

解释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38舍生忘死 [ shě shēng wàng sǐ ]

解释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出处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39不知死活 [ bù zhī sǐ huó ]

解释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40你死我活 [ nǐ sǐ wǒ huó ]

解释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

出处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41大难不死 [ dà nàn bù sǐ ]

解释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出处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42死中求生 [ sǐ zhōng qiú shēng ]

解释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出处 《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43生死之交 [ shēng sǐ zhī jiāo ]

解释 同生共死的交谊。

出处 元 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44誓死不二 [ shì sǐ bù èr ]

解释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出处 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45风中之烛 [ fēng zhōng zhī zhú ]

解释 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 明 李贽《覆邓石阳书》:“犹闻拜疾趋,全不念风中之烛,灭在俄顷。”

46同生共死 [ tóng shēng gòng sǐ ]

解释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出处 《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47死不改悔 [ sǐ bù gǎi huǐ ]

解释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出处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48死不足惜 [ sǐ bù zú xī ]

解释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出处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49生老病死 [ shēng lǎo bìng sǐ ]

解释 佛教认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

出处 《敦煌变文集 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

50誓死不屈 [ shì sǐ bù qū ]

解释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出处 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51不顾死活 [ bù gù sǐ huó ]

解释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52死不旋踵 [ sǐ bù xuán zhǒng ]

解释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出处 《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53生荣死哀 [ shēng róng sǐ āi ]

解释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54虽死犹生 [ suī sǐ yóu shēng ]

解释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 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55死灰复然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释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56客死他乡 [ kè sǐ tā xiāng ]

解释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57死无对证 [ sǐ wú duì zhèng ]

解释 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出处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58死求白赖 [ sǐ qiú bái lài ]

解释 指不停地纠缠。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俗话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死求白赖,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

59生拖死拽 [ shēng tuō sǐ zhuāi ]

解释 形容强行拖扯。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60生死关头 [ shēng sǐ guān tóu ]

解释 非生即死的紧急关头。

出处 明·高攀龙《讲义·仁远乎哉章》:“此一转念,是生死关头,千圣都从此做成。”

61生死未卜 [ shēng sǐ wèi bǔ ]

解释 或生或死结果尚难测定。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5回:“急的是母亲生死未卜,深怕见了面不能说话,仍和不见一般,岂不可痛!”

62视死如饴 [ shì sǐ rú yí ]

解释 指甘心死去。

出处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

63誓死不渝 [ shì sǐ bù yú ]

解释 立誓至死不变。

出处 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阵力之志,誓死不渝。”

64生关死劫 [ shēng guān sǐ jié ]

解释 泛指生和死。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65九死不悔 [ jiǔ sǐ bù huǐ ]

解释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6十生九死 [ shí shēng jiǔ sǐ ]

解释 形容历尽艰险。

出处 唐 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67君辱臣死 [ jūn rǔ chén sǐ ]

解释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出处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68色若死灰 [ sè ruò sǐ huī ]

解释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69誓同生死 [ shì tóng shēng sǐ ]

解释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70回生起死 [ huí shēng qǐ sǐ ]

解释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71宁死不辱 [ níng sǐ bù rǔ ]

解释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出处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72暮景残光 [ mù jǐng cán guāng ]

解释 犹言夕阳残照。比喻年老体衰,临近死亡。

出处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六卷:“窃以暮景残光,能余几日;酬恩报义,正在今时。”

73死别生离 [ sǐ bié shēng lí ]

解释 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出处 元·柯丹丘《荆钗记·见母》:“死别生离辞故里,经历尽万种孤栖。”

74死有余罪 [ sǐ yǒu yú zuì ]

解释 犹死有余辜。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平当传》:“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75死有余责 [ sǐ yǒu yú zé ]

解释 犹死有余辜。

出处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76死模活样 [ sǐ mó huó yàng ]

解释 半死不活的样子。

出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帝王都会》:“宋臣大怒曰:‘口说尚可,乃画此死模活样乎?’”

77死求百赖 [ sǐ qiú bǎi lài ]

解释 见“死乞白赖”。

出处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78死生荣辱 [ sǐ shēng róng rǔ ]

解释 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论威》:“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79爱生恶死 [ ài shēng wù sǐ ]

解释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80老而不死 [ lǎo ér bù sǐ ]

解释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81视死如生 [ shì sǐ rú shēng ]

解释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出处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82风烛草露 [ fēng zhú cǎo lù ]

解释 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出处 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83出入生死 [ chū rù shēng sǐ ]

解释 出生入死。

出处 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84出死入生 [ chū sǐ rù shēng ]

解释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出处 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85束手待死 [ shù shǒu dài sǐ ]

解释 同“束手待毙”。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曹兵既至,岂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

86死心落地 [ sǐ xīn luò dì ]

解释 犹死心塌地。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安公子这几个头,真是磕了个死心落地的。”

87死心踏地 [ sǐ xīn tà dì ]

解释 见“死心塌地”。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要不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会死心踏地的点头呢?”

88死生存亡 [ sǐ shēng cún wáng ]

解释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89生死不渝 [ shēng sǐ bù yú ]

解释 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出处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90色如死灰 [ sè rú sǐ huī ]

解释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出处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91吊死问疾 [ diào sǐ wèn jí ]

解释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出处 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92底死谩生 [ dǐ sǐ màn shēng ]

解释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出处 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93抵死瞒生 [ dǐ sǐ mán shēng ]

解释 见“抵死漫生”。

出处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94抵死谩生 [ dǐ sǐ mán shēng ]

解释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出处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95日薄虞渊 [ rì báo yú yuān ]

解释 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出处 《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96死乞白赖 [ sǐ qǐ bái lài ]

解释 谓纠缠不休。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97死乞百赖 [ sǐ qǐ bǎi lài ]

解释 见“死乞白赖”。

出处 梁斌《播火记》:“他只好年有年礼,节有节礼,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

98死亡无日 [ sǐ wáng wú rì ]

解释 无日:没有多少日子。死期将近。

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今兵众既多,粮无所出,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弊,大敌一临,死亡无日矣!”

99死声活气 [ sǐ shēng huó qì ]

解释 阴阳怪气的声音。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